内资加工企业陷困境
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来源,大豆油脂加工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但多年来,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油脂加工能力过剩、内资比重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意见》显示,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另一方面,一些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竞争趋于激烈。
这样的环境,再加上自身加工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低等原因,中国的内资大豆加工企业日子更不好过,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加工能力为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目前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这些大多是内资企业。
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 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63.9%,比 2000 年的90.3%下降了26.4 个百分点;实际大豆压榨量1768 万吨, 占全国的52%,比2000 年的91%下降39个百分点。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快速提高到48%。
设“加工量15%”上限
针对这些问题,发改委在《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国内大豆生产,引导大型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同时加快大豆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淘汰一批落后的小规模加工厂,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 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
《意见》中,发改委从生产规模、打破行业垄断、外商投资管理、资源节约、环保要求、循环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大豆油脂加工业准入标准。
另外,发改委鼓励和引导大豆生产、贸易、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并且将尽快出台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相关政策。
《意见》还要求严格控制大豆油脂产能盲目扩张——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的,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
据农业部科学研究所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刘小和主任介绍,目前,全球11家日产能在6000吨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已有5家已在中国建厂,发改委的这些措施对于限制外资垄断中国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研究其他扶助措施
不过,至于发改委以前曾对媒体透露的,也是让民族油脂企业最期待的“动用一部分国债资金扶持民族油脂企业发展”等措施,《意见》并没有提到。
“这项政策这次没有写。” 负责出台此次《意见》的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不过发改委正在研究其他支持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措施。至于年内是否还会出台相关政策,贺燕丽表示现在不能确定。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08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贺燕丽曾做了《中国大豆加工业发展战略》的报告,详细分析了我国油脂加工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主要问题,表示下一步将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规范油脂加工业发展。
据发改委知情人士介绍,此次的《意见》从酝酿到出台大概用了四五个月时间。这样看来,上述展望会前后,正是《意见》开始酝酿的起点。
几家欢喜几家忧
“这将对本土大豆加工业产生良性作用。”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王小语对本报记者表示,他认为过去几年中“中国大豆产业链都打断了”,这不但会影响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据王小语介绍,目前,我国大豆加工能力约为8000万吨/年,其中70%~80%的产品出自外资企业。这有利于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全球化,但负面作用更大些。
由于大豆定价权没有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对豆农影响很大。之前,由于大豆价格下跌,黑龙江豆农损失较大,但今年价格大涨,黑龙江种植面积扩大,预计产量将由去年的不到500万吨增至700万吨。而原料供应保持稳定对整个产业链非常重要。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对本报记者称,粮食不应该完全市场化,因为逐利而导致的市场剧烈波动,很容易影响粮食安全。他说,国家确应在大豆问题上管一下,美国市场比较开放,但食品在美国人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占中国人的消费比例较大,如果价格上涨太大,对社会影响也大。
有益海嘉里集团背景的金龙鱼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拥护和遵守国家的相关指导。但显然,对于这家国内食用油市场主要的外资垄断者之一来说,新政策绝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但刘小和认为,抬高市场准入门槛的政策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国大豆油脂市场的问题由来已久,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短期内难以改变,“该进来的都进来的了,生存不下去的也只能停产关闭了。政策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他说,2004年左右应该是这项政策出台的最好时机。
刘小和表示,相对于行政手段来说,经济手段应该更有效。内资企业的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原料短缺、外资垄断市场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所致。发改委此次表示将大力发展并完善大豆期货市场,相关企业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运用经济手段在动荡的市场中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