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请对粮食领域的外资说“不”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02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外资企业瞄准了这一时机,除了紧锣密鼓地建立粮食加工实体企业外,还频频与有关部门斡旋,试图游说政府放弃对外资进入粮食领域的约束,为其在粮食领域的扩张打开方便之门。

    据笔者了解,某外资机构高层已向相关政府部门呈送申诉状,表明其对中国油脂行业的贡献,并宣称外资进入中国粮食领域,对中国的粮食产业利大于弊,只能起促进繁荣之功效。

    对此言论,笔者深表震惊,此论调与2000~2001年外资开始谋划进入油脂行业时口吻竟如出一辙,外资鲸吞蚕食我国油脂行业后,又开始垂涎13亿人的口粮的巨大市场,竟然又用了同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居心叵测,不得不防。

    油脂沦陷的现状,已经让13亿人口的食用油市场,依附他人;如果粮袋子也要交由他人,中国的粮食安全就要落空。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资进入粮食流通、加工环节领域,我们要坚决说“不”。

    当下,某外资企业高管推荐的一篇题为《如何看待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豆产业需要整合,整个粮食流通市场都需要整合,粮食行业需要洗牌,需要优胜劣汰,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既然依靠行业自身力量难以做到,那么外资的进入,‘激活休克鱼’,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对此,笔者有几点异议:第一, 大豆产业的整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自从“2003大豆风波”外资企业撬开中国大豆之门后,我国的油脂行业就被攻城略地,瓜分殆尽,现在中国老百姓不得不得花3倍高的价格,以维持食用油的消费。外资整合大豆产业,带来的是中国大豆产业沦陷、高食用油价格贡献的高CPI,和久久不能回归理性的高通货膨胀率。

    如果中国的粮食市场也要像大豆市场一样,步入被外资整合的命运,中国的粮食安全从何谈起?中国的粮食企业又将陷入怎样的困境?当前,我国粮食行业比较弱小,比起控制了全球农产品贸易量80%的外资企业,力量悬殊遥远,可以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面临外资的强势入侵,唯有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才能保证粮食的相对安全。

    因此,对于外资企图整合中国粮食产业的意图,笔者以为,政府当审慎又审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大豆给中国带来的伤痛已经无可挽回,粮食不可轻易开门。

    第二,外资进入,不是“激活休克鱼”,而是“大鱼吃小鱼”。

    对外资企业口中的“激活休克鱼”之说,笔者深表反对。提出“激活休克鱼”的张瑞敏先生理论如下:从国际上讲兼并分为三个阶段,当企业资本存量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并不占先的时候,是“大鱼吃小鱼”;当技术含量的地位已经超过资本作用的时候,是“快鱼吃慢鱼”;强强联合阶段,即所谓的“鲨鱼吃鲨鱼”;那些硬件好、管理不行的企业,这样的“休克鱼”一旦注入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它就会很快“活”起来,这才是“激活休克鱼”。

    我们可以对照分析,当前我国粮食企业,与粮油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国际粮油大亨比起来,差距甚远,力量悬殊相隔千里,无论是从资本存量、技术水平而言,都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因此在如此非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外资进入, 显然是“大鱼吃小鱼”,而不是所谓的“激活休克鱼”。

    对付“大鱼吃小鱼”的方法,就是暂时给“小鱼”营造相对温和的环境,使其快速成长壮大,然后再与大鱼竞争。当前,以中储粮为首的我国粮油企业,包括九三粮油、大连华良集团等,正在努力寻求突破,冲破瓶颈,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内的重量级的粮食企业正在酝酿之中,如果此时开放大门,则有点让外资围剿正在谋求整合、发展的国内重量级粮油企业的意味,此时开放粮食,尚为时过早。

    由此可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领域,是揣着侵吞油脂行业的方略,来攻占我国的粮食市场,其所谓的整合粮食产业、“激活休克鱼”的背后,是对中国整个粮食市场的垂涎,此时开放粮食领域,无疑是引狼入室,切不可为之。

    德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强调扶持有前途的幼稚产业,认为当某一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就遭遇国外强有力竞争对手时,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可见粮食保护,从经济学发展角度讲,是为了日后的发展壮大;因此,此刻我们对外资企业染指粮食,坚决说“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