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或将进入盘整时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8-22  
     上周,由于美国农业部(USDA)8月作物报告预估产量低于市场预期,农产品均出现反弹。截止到8月20日,CBOT大豆价格指数反弹幅度为8.69%(以收盘价计算),最终收于1306.8点,徘徊于1300整数关口。

    8月11日,CBOT大豆结束了连续五周的下跌(期间跌幅达到37.5%),触及60日均线的支撑后获得支撑。大连大豆逐步探明阶段性市场底部,随后开始反弹,笔者认为,主力901合约在达到4375-4380的阶段性高点后,更有可能走出盘整行情。

    目前大豆市场的基本面并没有重大变化,美豆主产区天气状况良好,供需基本面也没有大的变动,依然处于偏紧的状况。前期大豆商品期货价格急挫,主要是受到外围经济的影响,从而引发市场对于大宗商品需求放缓的担忧。据统计,前期原油价格下跌了20%,铜价下跌了15%,小麦价格比今年年初的历史高点下跌了30%以上。锡、锌、棕榈油和其他商品的跌幅也与此类似。

    不可否认,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经济的放缓。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威胁。第二季度,由15个国家构成的欧元区GDP下滑0.2%(年化0.8%),日本GDP年化环比下降2.4%。欧元区中的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二季度经济均出现萎缩,德国二季度GDP环比下跌0.5%,四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日本的消费、出口和投资也出现环比下降。至此,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的四个——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另外一个是中国)都处在经济衰退的边缘。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预计将为10%甚至更低,尽管这个数字依然较高,但还是低于2007年的11.9%。国际经济前景确实不容乐观,而国际经济放缓将给大宗商品带来向下的压力。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之下,大豆品种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一方面,如果中国经济的放缓相对温和,基本面情况依然良好的话,那么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更多地将会加大内需发展,而这些因素正是大宗商品消费增长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虽然近期CPI指数有所回落,但是PPI依然高企。中国这一轮PPI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上游的采掘和原料产品,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呈现正相关,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没有解除,而通胀又会反过来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很有可能在2008年年初历史高位水平之下企稳,不过仍然会大大高于前几年的价格。

    在大宗商品价格逐步企稳的前提下,在大豆供需基本面仍然偏紧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大豆品种深跌的可能性不大,近期的走势可能将更多地依赖美元走势以及大豆自身技术面进行修正。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