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能否进入长期升值周期仍是疑问
因经济衰退担忧引发的美元走强、原油下跌是本轮大豆市场下跌的主要诱因,自7月初以来,原油回落幅度超过24%、美元指数则上涨了8.6%。不过,当前美国经济正面临着经济通胀与衰退的双重风险,毕竟持续了一年之久的次贷风波影响并未解除,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依旧会对做出美联储加息决定形成制肘。美联储8月11日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7月份有更多美国银行提高了信贷标准。此前一系列数据还显示,美国信用卡和学生贷款领域表现低迷。这些都证明次贷危机效应正在继续向其他领域扩散。
其次,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美元持续贬值背后的真实面目是向全球出口通货膨胀,变相地掠夺全球财富来弥补美国欠下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亏空。美国财政部8月12日公布数据显示,由于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方案的开支以及经济降温给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7月份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上升到1028亿美元,远超上财年同期的364亿美元,面对当前仍旧处于高位的赤字水平,美国政府是否会允许美元这种升值势头持续下去已成很大疑问。
大豆长期供需偏紧格局并未改变
美国农业部8月份供需报告预计,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结转库存为4928万吨,虽与上年度的4925万吨水平基本相当,但库存使用比却由前一年度的21.3%降至20.7%,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同时,报告预计美国2008/2009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1.35亿蒲式耳,虽与上年度持平,但仍是自2003/2004年度1.15亿蒲式耳以来的历史次低,而且年度大豆库存使用比为4.5%,为历史新低。
由于今年美国大豆作物生长进度较往年正常水平落后大约2—3周,所以未来1个多月的天气状况仍可能对最终产量构成威胁,如8月中下旬的潜在干旱以及9月下旬可能出的早霜问题。由于当前美国大豆库存预估已经接近于历史低点,因此,一旦不利天气导致单产水平下滑的情况得到确认,市场很可能会重新激发投机基金做多热情。从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数据历史调整规律看,美国大豆产最预估数据在9—11月的报告中仍可能会出现明显变化。
目前,CBOT大豆价格的下跌有助于刺激国际买家需求,而且进入9月份以后美国大豆出口销售也将逐渐迎来节性旺季节,特别是中国买家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毕竟对于中国买家来说,美国大豆较之于南美大豆进口成本基本持平,而且在运输成本、时间上也有一定优势。
成本因素抑制豆价进一步下跌空间
受生产资料、人工费用大幅上涨影响,今年全球大豆种植成本大幅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业内机构研究资料,2008/2009年度美国、南美大豆种植成本达到了850-900美分/蒲式耳,中国黑龙江省大豆平均种植成本则在3200元/吨左右。考虑到流通环节的附加值累增效应,应该说当前无论是CBOT大豆还是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均已没有下跌空间。美国农业部在8月份月度报告中仍将2008/2009年度农场主大豆平均出售价格预估在1150—1300美分/蒲式耳区间,可以说已经代表了市场价格的走向基调。
近期,豆粕、豆油价格大幅下挫已使国内油厂压榨处于严重亏损境地,进一步下调豆粕、豆油报价显然并不现实,而且期货价格相对现货市场又是大幅倒挂,说明市场恐慌心理已令期价明显超跌。
鉴于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成本在3200元/吨、收购主休竞争激烈的形势,保守估计该地区今秋大豆现货开秤价格应不会低于3600元/吨,而且价格还很有可能出现振荡走高的情况。若按3600元/吨的最低现货价计算,连豆901合约大豆仓单成本将达到3950-4000元/吨,显然已经高出当前的低点水平了。
国内现货压力有望缓解,需求将逐步改善
7月份国内大豆市场的下跌,首先是从豆油现货开始,进而传导到豆粕、大豆现货,而现货市场的疲软又进一步拖累期货市场。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国内豆类市场的企稳及至反弹也将从豆油、豆粕现货开始。
首先,油厂因当前压榨亏损严重,大都采取停工、限产策略,这些做法有助于降低企业豆粕、豆油库存压力,稳定市场价格水平。其次,为平抑粮油价格、确保奥运期间国内供应稳定,中国今年上半年直接进口的豆油数量大幅增加,政府调控意图明显,而随着近期国内粮油价格大幅回落,估计奥运结束后豆油进口供应压力将得到逐步缓解。第三,受前期成本较高以及近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当前国内饲料企业豆粕库存普遍较低,随着四季度生猪、禽类养殖业的复苏,饲料企业豆粕备货积极性也有望提高。另外,随着夏季过后棕榈油对豆油掺兑用量下降,加之“十一”长假以及年终“双节”等因素影响,国内豆油需求进入9月份后有望逐步迎来消费旺季。
综上所述,7月以来的大幅下跌已使大豆期价接近中期底部,而且连豆市场相对美盘超跌特征明显。展望后市,虽然近期美元走强、原油下跌以及资金因素影响仍可能令价格承压,但这更多的将是一个夯实底部的过程,伴随市场关注焦点重新转向供需基本面,大豆价格实现向上理性回归的可能性正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