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利润缩水油厂采购“截流”
随着豆粕价格快速拉升的阶段告一段落,大豆市场的行情也逐渐冷却下来,产区部分地区油厂及粮点贸易商的收购价格都出现小幅下调。据中国大豆网跟踪统计, 7月16日产区油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吨(下同)5195元,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格为5295元;在一周前的7月9日产区油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格为 5211元,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格为5312元;下调幅度分别达到16元和17元。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前期收购过程中,油厂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导致目前流动资金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油厂的采购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豆油及豆粕销售不佳,油厂压榨利润大幅缩水。7月16日,以5320元的大豆原料采购价格,以及4567元、11558元的豆粕、豆油销售价格计算,油厂的压榨利润为178元;一周前原料及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5205元及 4585元、11675元,压榨利润高达328元。由此可见,从上周三至今,压榨利润下跌了150元,缩水了45.73%。此外,产区余粮所剩无几,据悉,部分地区农民已经开始销售质量较高的豆种,可见农民持粮已达到心理极限,随着这部分“压箱底”的大豆销售结束,产区购销气氛将更加清淡,油厂也无需 “重金”采购。
到港压力增加进口价格“打折”
进入第三季度,由于产区大豆日益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大大增加。据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大豆238.9万吨,5月份进口大豆348万吨。而6月份,由于国内植物油价格下跌导致油厂普遍停机,加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导致5月份到港的大豆部分推迟至6月份到港,6月份大豆到港量保守估计至少在300万吨以上。另据中国大豆网数据显示, 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总计约52船,总量将达到296万吨,其中,天津港、张家港、新沙港、防城港到港均将达到4船以上。即便以目前高效率的压榨能力计算,进口大豆数量也足以维持油厂的生产消耗。而从油厂油、粕的销售前景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可能抑制后期油厂开机生产的积极性,那么,进口大豆的供应将更加宽松,令大豆价格承压。同时,受近期CBOT大豆期货价格下跌影响,进口大豆价格较上周也有所回落,在美湾CNF升贴水报价维持440美分/蒲式耳不变的情况下,7月16日美湾8月船期的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为5652元,较上周三下跌115元。虽然因点价时间等条件不同,实际成交价格与此理论计算价格有一定差距,但价格趋势基本一致。在进口大豆到港量充裕,但需求下滑的情况下,进口大豆价格挺价难度增加,一旦CBOT大豆期价继续走软,进口豆价也将随之下调。
产区弱势“传染”销区放弃挺价
本周销区市场似乎也染上“重感冒”,与上周相比,大豆价格整体呈现下滑走势,7月16日,国产食用大豆平均销售价格为5664元,国产油用大豆平均销售价格为5508元,较15日小幅回落20元。主要由于产区大豆价格下跌效应传导至销区市场,造成远期到货价格降低的预期,极大地打击了贸易商的挺价信心,同时本周进口大豆价格走低也令销区市场雪上加霜。另外,CBOT市场大豆调整走势震荡加剧,风险较大,这一系列因素均导致市场中需方入市采购谨慎,观望气氛浓厚,贸易商走货缓慢。为了刺激成交,同时也是为了将库存合理化,以规避风险,贸易商有意降价销售,在促进成交的同时,也将风险转移,利润落袋为安,便于制定后期的进货与销售计划。销区市场成交不佳,贸易商自然将重点放在销售方面,暂时放缓了补库脚步,减少了对产区大豆的需求,产区贸易商的收购热情也将随之下降,或停收、或降价收购,形成了如此的 “恶性”循环圈,短期内产区大豆价格很难从弱势中抬头。
上涨依赖油价提防“泡沫”风险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的压力较大,而国际市场的环境也十分严峻。目前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欧盟则有大约一半植物油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由于国际市场油价持续飙升,原油进口费用大幅增加,农业资源丰富的美国和欧盟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缓解高油价带来的冲击。一旦原油价格下跌,势必会挤压农产品的高价泡沫,大豆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但在全球通胀格局下让其回到2002年的低价水准也是不现实的。如今,大豆价格处在相对高位,风险之大不言而喻,不妨卸下大豆价格泡沫的伪装,向其价值看齐,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