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此轮通胀之所以为大众所关注是因为农产品、食品价格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农产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胀,到底是属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进的,市场上莫衷一是。
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涨价,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但是,分析国际原材料和能源市场的价格上涨原因,我们也要看到它们的上涨也是和过于旺盛的世界性需求拉动脱不了干系。
不论通胀的原因在哪,我们可以肯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全世界都面临着通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一轮通胀不是我国所特有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因此,通胀的对策也就必须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仅仅靠国内去强制调控必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随着美元对主要货币走弱以及对伊朗原油供应的担忧,使得国际油价上升难以刹车,国内尽管思量再三,但仍必须忍痛放弃价格管制,调高成品油的价格去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其实此轮农产品、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上涨,根本上说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而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既有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国际经济增长的固有需求,比如原材料能源;也有一些国家有意制造的需求,比如拿粮食造乙醇。凭一国的努力,控制国内的需求进而减少国际市场整体需求,其起到的作用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何况在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靠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不太可能为控制物价而牺牲经济增长,因此国内宏观调控只能渐进而不会激进。
另外,如果我们观察最近几年以来CRB商品指数的整体走势,不难发现商品市场整体仍处于牛市格局当中,尽管期间有次贷危机、地震、水灾、央行在宏观调控上采用从紧的政策,但商品市场的上升仍然我行我素,不为所动。央行6月7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7.5%的历史新高,但贷存比延续回落趋势,显示流动性过剩压力仍较大。也就是说尽管我国对外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但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不断减息,驱使资金四处流窜寻求更好的回报,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货币普遍被视为具有可观的升值潜力,大量国际资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国内市场,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内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就当前形势而言,在通胀和资金的推动下商品的牛市似乎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