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缺乏投资品的年代?
也就是弹指一挥间,与2006年、2007年相比,投资者身处的境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过去大家比的是赚多少,甚至比翻几倍,如今,热心理财的人愁眉苦脸,从不炒股养"基"者,反倒眉开眼笑,无忧无虑。应该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肯定是真理,毕竟CPI那么高,油价那么贵,不理财等于坐视资产贬值。但在目前情况下,理财确实不易。短短半年时间,上证指数跌幅近50%,深证成指也差不多"腰斩"。国内的股票型基金,排名最后者已经缩水50%,而债券型基金,排名最后者同样跌去了10%。
既然国内机会不多,那么国外情况如何?粗略看去,似乎也是一片惨淡。以香港交易所上市的ETF基金为例,领先亚太ETF(2815HK)的近期成交价逼近一年以来的最低点31.75港元,较去年11月时的高点46港元已跌去1/3。而领先印度ETF,一年来最高价178港元,如今不过101港元,跌幅近半。就连涵盖全球股票市场的领先环球ETF(2812HK),同样处于一年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如果转换方向,只要看看领先商品ETF(2809HK)的走势图,简直就像一支射向苍穹的箭,气势如虹,扶摇直上,一年时间里上涨了55%。可见,在一个最缺乏投资品的时代,依然有处于牛市的投资标的。这需要投资者细细发现,择机出击。
发达国家的投资者通常将60%的资金投向全球资产;而剩下40%才投放到新兴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基金的投资标的遍布全世界,既可以寻找、挖掘被低估的市场,又可以分享到各国股市上涨的红利。因此,全球基金向来是震荡年代不可或缺的配置。
具体说来,全球基金包括好几类、一类是以国家或地区划分的基金,如金砖四国基金,就是投资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股票;还有欧洲基金、日本股票基金等;另一类是主题式投资,聚焦某一个行业或某一类产品。如环球能源基金、世界矿业基金、商品基金等。此外,还有海外债券基金等产品。
农产品开启10年牛市
据资深理财专家李光一分析,联合国粮农业组织曾发布报告,农产品价格在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中,其趋势就是一个字:涨。其主要产品的预测价格升幅为:猪肉和牛肉20%;糖30% ;米30%;小麦、玉米、脱脂奶粉40%~60%;植物油80%等。"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投资者,农产品将有十年牛市可期。"
投资常识告诉我们,凡是紧缺、有望涨价的东西,往往是值得投资的标的。由于全球大米库存量跌至197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农产品还处于资源上涨期,完全可以成为对冲通胀风险的投资品。因此,农产品基金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
从香港市场来看,第一只专门投资农产品的基金是施罗德农业基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基金的认购规模从几亿美元增长到50亿美元之多,累计收益超过40%。目前该基金处于暂停申购状态,且稍有调整。自它之后,香港基金行业连续推出农业主题的新基金,目前已上市或正在认购的有德意志神农、领先农产品、德盛环球农产品趋势、商品大王农产品指数和包括农产品的资源类等基金,形成了一个全新类别。据了解,各种农产品基金的投资标的有所不同:施罗德农业基金专门投资期货,而德意志神农、德盛环球农产品趋势基金则投资与农业相关的企业股票,而商品大王农产品指数基金是投资指数的,领先农产品基金则是投资期货和指数的。
投资大师罗杰斯明确提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20年中还要升得更高,包括种子在内的所有东西都很短缺。"因此可见,这类基金方兴未艾。
抗通胀的三根稻草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CPI持续高涨。环顾全球,其他国家也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泥潭。越南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5%,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15%。而印尼5月CPI提升10.38%,创20个月来新高。泰国CPI为7.6%,创下近10年新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胀形势,投资者并非无计可施。李光一分析说:打败通胀的投资理财,可以关注被海外投资界称为抗通胀"铁三角"的三大投资标的:能源原物料基金、受惠原物料大涨的新兴国家基金和抗通胀债券。说到底,就是什么涨价就投资什么。
就对抗通胀的有效性而言,非商品期货莫属。商品期货的报酬率高,最能完整参与原物料价格上涨的行情,但波动性大,风险也高。目前,香港市场上能买到的这类基金有施罗德商品、农业基金,罗杰斯商品大王指数基金等。相比之下,股票类的能源原物料基金,波动小、风险性较商品期货为低。这类基金有黄金、矿业、能源和水资源等,品种多达几十只。李光一分析说,值得加码的能源原物料类基金,可以选择景顺能源、霸菱能源及商品期货和施罗德商品等。
另一类是受惠原物料大涨的新兴国家基金,实际上是类资源概念基金。从全球亚洲、拉美、欧洲和中东非洲四大新兴市场看,除了亚洲外,其他三大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原物料供应地。全球的石油、天然气、贵金属以及农产品,新兴欧洲、拉美和中东非洲占比均可达50%,以至70%、80%,而投资这三大市场的基金,其投资比例最多的股份,也就是资源类企业。受惠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这些地区的基金也扶摇直上。相比之下,一个地区的基金比一个国家的基金风险小,如亚太ETF基金的风险小于亚洲一个具体国家的基金。
全球资产如何布局
根据全球流行的投资理论,60%投向全球,40%投向新兴市场。前者是核心资产,后者是卫星资产。A股市场的暴跌再一次证明了新兴市场的巨大风险,从全球来看,在全球总市值排名前十的市场里,半年跌去一半的只有A股,其风险不言而喻。因此,为了让资产稳健增值,必须进行配置。因为未来的各种风险都不可测,普通投资者只能通过配置,防范单一市场、单一品种的风险。要知道,在凶险的2008年,股神巴菲特的上半年投资都是亏损的。
据李光一分析,在占据总资产60%的全球资产中,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因为标普500的公司大部分是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并非单纯的美国公司,有助于把握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从二战以来,年均投资回报率为10%,相当稳健,可以稳稳跑赢通货膨胀。
对于40%的卫星资产,需要根据全球经济趋势不断改变。比如,不妨投资在金砖四国,或者中东、北非地区的基金,后两者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联度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投资者希望认购商品基金或矿业基金,都属于高风险基金,有的一周涨跌幅达7%,建议自己设计一个"定期定投"计划,每月购买1次,以便分散风险。
那么,在国内如何投资海外基金呢?目前大部分有利于对抗通货膨胀的基金都没有引入国内,主管部门应该迅速引入这些对冲通胀的投资产品,增加分享全球财富增长的渠道。不过,国内投资者也不是无计可施。只要到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以及香港一些银行如恒生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都可以代购海外基金,各银行网站上也有详细介绍。其中大的系列有: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美林国际投资系列,还有富达资产管理、景顺集团、邓普顿资产管理等公司推出的基金。大部分产品的最低认购额为1万美元或10万元人民币,门槛不低。如果可能,投资者也可以去香港开户,只需居民身份证即可办理,进而打通出海的路径。香港市场上有更丰富的海外基金产品,也有更灵活的购买方式。
我们已经到了全球投资的时代。农产品即将迎来10年牛市,铁矿石等矿产品价格每年涨价,借助海外投资,都有机会分享它们的红利。最近半年以来,恒生指数跌幅20%左右,道琼斯指数、日经225指数,无不是下跌百分之十几。面对这些海外投资机会,一位资深人士情不自禁地感慨说:"这就好比你一直心仪一款名表,或者一款包包。如今,它们开始汹涌地打折了,可以出手购买了!"当然,老话不能忘:行动前,确认您可以承受的风险,做好高低风险的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