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眼前“风光无限”难掩后市隐忧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6-16
     因受美盘破位上行的强力提振,近期国内豆粕现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相对来说,南方涨势强于北方各省,目前沿海地区豆粕主流销售价格集中在4120~4260元/吨之间,经过这轮涨势之后南北价差被不断拉近;而北方厂家报价调整则比较谨慎,当地有代表性的油脂集团在端午节期间停报停售,加重了周边厂家的观望心理,从而使价格的上涨幅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策略各异——部分油厂“高报低走”

    当前,部分油厂出于对自身情况的考虑,依然采取“高报低走”的销售策略,成交价格的调整幅度要小于周边以挺价销售为主的其他厂家。据统计,截至6月10日11时,蛋白43%豆粕全国日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下同)4294元。其中主要产区油厂平均出厂价为4237元,主要销区市场平均销售价为4369元。黑龙江地区豆粕售价为4160~4300元,华北、山东地区4180~4240元,江浙地区4150~4220元,福建地区4120~4240元,两广地区4180~4260元。

    交投心理——决定双方入市信心

    自5月份以来,豆粕现货市场维持坚挺上扬的步伐,粕价也较4月底上调了600~650元/吨。6月5日之后粕市上行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美盘突破重要阻力位的有力提振,以及目前市场货源相对较紧的供应局面,与5月份走势相比缺少了需方积极追涨所提供的“量”的配合,所以市场基础显得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在于,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交投主体的入市心理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需方对市场前景持以谨慎观点,很多油厂也对后市缺少足够的信心,故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从而使供需双方在交易时难以达成共识,限制了市场整体成交状况。

    供需状况——影响市场价格定位

    现货供应紧张和需方采购周期的临近可看作是本轮上涨行情的直接导火线。市场供应量的减少主要由于厂家在原料供应吃紧及生产面临亏损的情况下被迫调整生产策略。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虽然沿海地区各主要油厂基本恢复正常生产,但流通环节的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厂家手中仍有一定量的合同需要执行,所以短时间内由豆粕积压而造成的销售压力还不会对油厂的操作策略带来太大的影响。部分销区市场受运输、厂家合同执行缓慢等因素影响,中下游环节库存的补充速度受到了很大影响,豆粕供应依然紧张,价格维持坚挺,这给产区市场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利润水平——左右厂方销售态度

    据估算,6月11日进口大豆理论到港完税成本在5330~5530元/吨之间,当日国内散装四级豆油均价和普通豆粕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11056元/吨和4310元/吨,依此计算油厂的理论压榨利润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将给油厂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撑。但需注意的是,目前油厂用于生产的大豆实际成本并非如此之高,据了解,成交较高者也仅在5000~5100元/吨,若以此计算,则厂家还有一定的利润可图。所以目前来自于生产成本方面的实质性支撑相对乏力,对远期成本高企的提振作用在心理层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短期油价大涨的难度较大,为保证利润,油厂仍会维持“挺粕”的策略。

    养殖状况——预示后期需求水平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短期粕市强势难改,但因市场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当前涨势究竟会维持到何时,价格会攀升至何处均难以预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如此高的价格已使得需方接受变得异常困难,随着以豆粕为代表的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终端养殖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以生猪和肉鸡亏损最为严重,加之近期各地疫情频传,可能会给后期养殖市场的存栏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6、7、8月份为传统的养殖需求旺季,但利润的低迷可能会迫使部分养殖户加快出栏速度或提前出栏时间,所以后期市场对豆粕的需求会否出现反季节的下降应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