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战争,更多的是通过看不见战火的贸易和金融市场,而非传统意义上兵将鏖战于河流山川的战场,一个是明的、武力的方式,一个是暗的、智慧的方式,古往今来所有战争,逃不出这八个字:明争暗斗,斗智斗勇。
环视全球,目前这种争夺硝烟弥漫,工业品以原油为龙头,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以大豆为领队,以美元贬值为号角,以美国基金为首的富可敌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纵横驰骋,狼奔豕突,驱各国政府和人民如群羊,肆意践踏、任意宰割!
自然地,原油钢铁铜橡胶等工业品和大豆玉米棉花糖等农产品,对经济发展迅猛各项需求旺盛的中国,每一轮上涨,对我们都有锯骨切肤之痛,而我们每日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豆制品,更是人人有感,日日揪心。
回头看,90年代中期,我国大豆自给有余还略有出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今日三分之二的大豆依赖进口呢?换句话说,我国大豆市场的江山,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在这场大豆战争中,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领地呢?现在这种偏安一隅的状况还会继续并恶化吗?这种仰人鼻息、受制于人的局面对我们有什么害处呢?我国大豆市场的困境难道就没有缓解或彻底解决的办法吗?本文将分三部分阐述相关思考。
历史篇---血沃中华
1994年,我国大豆产量1600万吨,净出口78万吨,这也是我国大豆出口结束的年份,从此后我国大豆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进口量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净进口42万吨到2007年的3088万吨,而总产量则在1350-1830万吨间来回波动,2007年产量1400万吨,也就是说,1994年和2007年相比,总产量由1600万吨降为1400万吨,降幅12.5%,净进口由-78万吨升为3088万吨,年均增长243万吨,总需求由1615万吨增至4750万吨,增幅294%,年均增幅23%,年均增长241万吨。
目前我国宏观的粮食背景是,粮食产需基本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粮食消费总量平稳增加,但居民的三大品种口粮略有减少,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国内粮食消费量5.1亿吨左右,产需基本平衡,其中小麦稻米玉米三大品种消费量在4.3亿吨左右,产需平衡有余,国家储备方面,我国粮库库存比例也高于国际标准18%安全水平。大豆是我国第四大粮食品种,缺口在三分之二左右,2007年70%靠进口,大豆基本没有储备,这是比较危险的。
显然,我国大豆的总需求趋势和国民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年均23%的增速明显快于每年8-10%的GDP增长速度,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需求将会持续下去,口粮的减少和蛋白类食品的增加,是一个跷跷板,此消彼长,大豆是以素食为传统的我国民众最喜欢的蛋白类摄入食品,而不象西方国家的蛋白类摄入主要是牛羊肉,近年发生的疯牛病禽流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植物类蛋白对人类是更科学更健康的食品,大豆则是首选,这种首选,不仅对我国如此,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在迅速加入这个行列。大豆的紧缺,将是世界性的,尽管南美的产量在逐年增加,但随着人们饮食思维的改变,需求的增速将超过产量的增速,我们面临的境况将越来越严峻。
不看到这种趋势,对我们的粮食安全是危险的,而国际上的大型粮食集团和基金公司,凭借他们庞大的信息网络和强大的分析预测优势,先知先觉地捕捉和把握住了这种趋势,并利用这种趋势扩大自己的市场话语权,早在2002年开始就着手布局和争夺大豆市场的全球势力范围,这一年,美元开始了长时间大幅度贬值的序幕,这一年,美国废除1996年农业法案中的巨额农业补贴,终止了大豆市场的低价策略,这一年,大豆从低位开始了慢慢牛市征途,通胀的种子开始发芽了,而这时我国的豆农还陷在通缩的泥沼中,为卖豆难发愁,2002年5月大豆的低价巨量交割说明了这点。从1995年大豆不受政府保护开始,到1997年出现卖豆难,一直持续到2002年底才告一段落,因为黎明就在眼前。
中国崛起,布局中国,这是所有跨国集团的共识,2003年秋天,在所有商品价格飞涨的大环境中,大豆也从丰收的背景下一飞冲天,到2004年春天,CBOT从500直指1000,涨幅一倍,豆价的暴涨,对于国内迅速扩大的产能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因为自1999年以来,随着民营资本注入,大豆压榨厂遍地开花,产能急剧扩张,因为大豆价格便宜,压榨厂有利可图,价格上涨,对于本来就产能过剩的国内压榨市场,雪上加霜,2002-03年度,有效压榨能力不超过3000万吨,而压榨能力已经扩张到5000-6000万吨。开工率不足,加上2004年春天高价恐慌性的采购原料,在接下来两年多的大豆价格暴跌中,民营压榨厂只能高买低卖,结果是大部分厂家倒闭,倒闭后只能被低价收购,买主呢,都是清一色的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大型跨国农业集团。从此,沿海布局的海外大豆产业集团,通过价格的一涨一跌,将中国民族大豆压榨业清洗出局,不费一砖一瓦,参股和控股我国大豆加工能力50%以上,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压榨业。从此,在连续两年的低价环境使得中国农民开始弃种利薄的大豆背景下,2006年10月,图穷匕见,大豆类产品一个个鸡犬升天,直涨入云,直至今日。
这一切,怎么看都难免不使人联想到股市庄家的诱多、洗盘、拉升的把戏,目前,我国大豆市场,外资已经控盘,其原料采购,都来自美洲,来自他们已经控盘的北美南美农场和CBOT市场。中国大豆市场,已然是国际农业集团的殖民地,血沃中华,是历史,也是我们正在承受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
现状篇---兵临城下
殖民地不是附属国,也没到亡国的地步,殖民地的反抗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总会反复出现,大豆市场也是如此,机会总会有的。
看看我国大豆产业圈,是春秋五霸共存的局面,东北圈、环渤海圈、长三角圈、珠三角圈、川陕圈,和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一样,殖民者一般都在沿海布局,深入内地的少,原因很简单,来去快捷,成本低廉,海运比陆运空运都便宜,从美洲海运来的大豆,加工后通过内陆水系运到各港口城市,再辐射到内地,所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是商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运价比高的商品,尤其如此。
目前我国约8000万吨的大豆加工能力,有三分之一被ABCD控制,有效加工能力的50%以上,进口大豆货源80%以上被其控制,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被大股东控股,一切都得听命于大股东,一个国家的大豆产业被人50%以上的绝对控股,听命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是必然的。
目前外资本质上是控股,但实际的表面现象更多的是参股,若把各项参股数加总也达不到控股水平,但实际有效加工能力的加总,则是控股水平,这就给我们很多人一个假象,似乎外资不足为患,殊不知,兵临城下,围而不歼,是欲擒故纵,还是等待时机?说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供选择的余地几乎没有。
由参股到控股,是量变,由控股到垄断,是质变,任何达到控股阶段的持有人,都有向垄断冲刺的欲望,如同袁世凯弃总统而就皇帝,明知是死,也要冒险,一旦粮食袋子掌控在外人手中,民将不民,国将不国,中国有句古话,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大豆作为第四大粮食品种,正面临着心里发慌的危险。
等到哪一天,外资向东北圈和川陝圈摇动橄榄枝的时候,就是他们要下手的时候了,因为连最瘦的、最偏的、投入产出比最不合算的竞争对手都要收入囊中,那就不是利益的问题,而是生死的问题,不是控股的问题,而是垄断的问题了。
2002年,九三油脂就开始联合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发起,经专家学者、人大政协委员等建议筹划,5年之后,2007年3月中国大豆协会才宣告成立,这5年,正是外资对中国大豆产业围追堵截的5年,也是外资在中国控股全面胜利弹冠相庆的5年,应该说,大豆协会是一个收拾残部重整旗鼓的誓师大会,也是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为主的一个行业协会,但由于使用美豆为原料的我国粮油航母中粮的缺席,所以这个协会的作用和代表性就显得残缺不全,要施展国产豆在国内的影响就显得力不从心,连中粮都惹不起,更不用说与外资分庭抗礼了。这就好比一座城池,外敌入侵,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而守卫这个城池的主力部队使用的是敌方供给的弹药,自然不会阻击围城者,结果只有一群地方豪绅和热血青年组成临时部队抗击外敌。其情,可解,其勇,可嘉,其结果,可想而知。
未来篇----战略突围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内忧外困,何以突围?连第五次反围剿、七七事变那样的生死存亡困境,都可以突围,大豆产业当然也可以,关键是方向和时机的选择。
首先,是地域上的突围,东北和川陝圈突围,扩大这两个地区的大豆产量,进而扩大压榨量,川陝大豆种植潜力可挖,但自给已经不错,运到其他地方,陆路的成本不合适,东北扩大播种面积,有条件,但同样的问题是陆路运费不利于与沿海三圈竞争。
其次,是品种上的突围,改良品种,扩种转基金的油豆,即便如此,也只是达到了和美豆相同的竞争条件,没有优势。
其三,是优势上的突围,大豆产业,包括两个方面,大豆种植业和大豆压榨业,压榨业比的是技术、规模、成本,质量,五大产业圈中沿海三圈在技术、规模、成本上占优势,东北和川陝用国产豆,则非转基因豆油的质量占优势,可是国内的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豆油的质量溢价并不认同,卖到国际市场,运费和成本控制又不具备竞争优势。
最后只剩下大豆种植业,我国大豆种植业,真正具备规模和商品意义的,是东北大豆,其区别于美豆的优势是:非转基因优势,有机食用优势。美豆的优势是:油豆优势。要在大豆种植业上突围,就必须挖掘好非转基因和有机食品这个卖点,并卖给认同这个卖点的人。
2002年3月15日,大商所正式区分黄大豆一号和二号,也就是食用豆和油豆,食用豆的交割标的是国产豆,油豆交割标的是美豆,很明显,交易所初衷是为了弘扬国产豆的优势,给政府解难,给农民增收,但六年过去了,国产豆依然跟在美豆的后面,做个影子品种,以自己的食用优势和美豆的油豆优势比出油率,以己之短攻人之长,避长扬短,甚为可惜!无论从成本高、产量低、食用安全哪个角度考虑,其商品价格都应该远远高于美豆,但现实情况是价格低于美豆,从出油率角度考虑,也确实应该低于美豆,也许这正式丑小鸭的悲剧所在,黄金卖了个铜价,着实可叹!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不乏珍宝,只是缺少发现珍宝的眼睛,我们视如敝帚的黄大豆一号,却被慧眼识珠的我们竞争对手的美国人发现了,他们愿意出高于大商所盘面的价格敞开购买我们的国产豆,非转基因、有机概念是他们出价的原因,美国人的健康观念比我们强,他们种转基因大豆,可他们还是愿意吃非转基因大豆所生产的食品、所喂养的牛羊,很可惜,贸易商和交易所几乎没货,农民手里也没货,因为2007年1400万吨的国产豆,很大一部分是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自种自销,很难大规模形成商品,同时从秋天收割到春节后的三月份,大豆基本上被油厂和贸易商大规模收购完毕。
按照我国每年消耗800-1000万吨大豆食用,600-700万吨左右用于榨油的历史规律推算,2007年较2006年减产220万吨,为1400万吨,一般地,油厂不会减少压榨量,所以用于榨油的600-700万吨不会减少,或者到目前已压榨殆尽,因为油厂一般比较集中采购,计划性强,提前采购的多,而食品厂采购是随用随购,随行就市的多,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在固定的1400万吨国产大豆中,食用豆今年将减少220万吨,如果按照年消费量800-1000万吨计算,每月67-83万吨,三个月就是200-250万吨,刚好是2007年减产的量,而新大豆上市最早也得9-10月份,所以,青黄不接的最后三个月,国产食用豆的供给将会十分紧张,5月21日,北京市场大豆批发价格近每吨6000元,比大商所7月大豆合约收盘价高近600元,比9月价高500元。市场似乎在提前反应供需的缺口,正如地震前的鸡飞狗咬老鼠满街跑一样,蛛丝马迹可见一斑。
如果上述的推算合理,食用豆年度供给量减少22-27.5%,则价格较正常水平也应该溢价这个幅度,如果以5月28日北京粮油批发市场每吨6000元这个市场实际成交的价格为正常,则到9月份合理的溢价应该是7320-7650,如果以5月28日大连油厂价格4800元推算,则合理的溢价是5856-6120元,一个是食用消费中心,一个是油厂消费及期货交货中心,综合两者,则9月份到达6588-6885价格区间的概率较大。
回到突围上,减产使今年豆价上涨,但农民在三月份之前基本上都把豆卖完了,根本不能享受3月到9月这段时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农民增收成了一句空话,农民不能增收,大豆种植突围就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农民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要增加收益,增产又增收,能做到吗?能。
怎么做?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精耕细作的优势,把非转基因大豆、有机大豆的概念贯彻到大豆产业中,这是美国农场主、巴西农民、阿根廷农民都难以做到的,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这样做,我们的黄大豆一号的质量就有了保障,质量好了,就要找到识货的人,再卖给他。卖到非洲去,不行,那里的温饱都没解决,谈健康概念太远,卖给我国自己吃,需求增幅有限,卖给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多家,才是首选,这些国家一是发达,二是要么不种大豆,要么就只种转基因大豆,极少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的健康隐患,是每一个注重健康安全的人都担心的,随着素食主义、植物蛋白、健康食品等概念日益得到认同,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饮食习惯,所以中国豆制品一定会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得到更多的赞许,赢得更广泛的市场,那时,食用豆的需求将急剧增长。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非转基因有机大豆卖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和我们有共同的食用大豆的悠久历史,但这些国家基本不种或没有条件种植非转基因有机大豆。仅临近东北的日韩两国,每年消费的食用豆就接近200万吨。日前,韩国就公开招标买进15万吨非转基因食用大豆,韩国到岸价1078美元,如果我们有货源出口,折算在大连港的收购价也在6000元以上,比消费地北京的价格要高。
第二步,就是把大豆卖到美国去,如同当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去敌人心脏开辟根据地,如同当年海尔把工厂建到美国一样,你把美国豆放到我们几乎每家的餐桌上,我们也要把中国豆摆到美国人的餐桌上去。当然,向美国出发的同时,也向欧洲进军。
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等到全世界的餐桌都关注大商所的大豆行情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豆农,也就乐开了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