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大豆市场 » 正文

热点透视:国际商品市场为何“扎堆”涨价?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5-19  
     今年4月份以来,国际商品市场强势明显,许多品种的商品“扎堆”涨价。国际市场商品“扎堆”涨价的原因是什么?我国该如何应对?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谈了自己的看法。

    价格走强将是长期趋势

    从过去几周来看,国际商品市场上各类商品的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创出新高。4月24日,作为全球基准价的泰国大米出口价创出1000美元/吨的新高。4月1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创下了112.21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第二种情况是强劲上涨。受到发展生物燃料的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与玉米价格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8%,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也因此而走高。

    第三种情况是回升性上涨。近期,由于美元相对于西方主要货币和人民币同时下跌,黄金价格结束第一次冲击每盎司千美元大关。被称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三豆”的大豆、豆油和豆粕收盘价格也在上涨。

    第四种情况是价格相对稳定。由于消息面上相对处于真空状态,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基本稳定。从伦敦金属交易所来看,5月初,伦敦金属交易所锌的价格仅略微上涨0.35%,铅的价格也仅上涨1.45%。

    第五种情况是价格回落。当然,目前整个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真正走低的商品当属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近期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还将继续走强,同时也是长期的一个大趋势。

    五因素造成商品价格飞涨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之所以能够联袂走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五大背景的支持。

    一是受到美元汇率进一步疲软的影响,美元除了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仍处于历史低位之外,人民币升值“破7”也加大了美元贬值的压力。尽管人民币并不属于西方主要货币的范畴,但中国是当今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商品最大的买家之一,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很容易诱发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走高。

    二是受到投机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油、玉米、铜等商品价格走高与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交易所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炒作有关。

    三是受到囤积因素、出口国惜售政策因素、恐慌性抢购因素、比价复归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大米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

    四是随着生物燃料开发的速度加快,能源价格向农产品价格传导的速度也加快许多。特别是石油价格与玉米价格之间关系更加紧密,而由于农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很强,大米、大豆等其他农产品价格或多或少也包含有些“石油属性”。

    五是产业关联因素,像大豆价格走强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豆油、豆粕等下游产品的价格追随。

    对进出口影响应区别对待

    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贸易大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就我国商品的进出口而言,在当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扎堆”上涨的走势之下,应该区别看待。

    一是要从贸易条件变化上看问题,看进出口商品的比价波动情况是否对我国有利。既然美元贬值,那么,进口大宗商品所支出的美元和出口大宗商品所获取的美元都一样贬值。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如果贸易条件提高,则说明在出口过程中“占大便宜”,而在进口过程中“吃小亏”;反之,如果贸易条件降低,则说明出口过程中“占小便宜”,而在进口过程中“吃大亏”。显然,中国所要争取的是前一种情况。

    二是要从货币含金量看商品价格的变化,比较一下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速率与美元币制的变动速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有些涨得多,有些涨得少。不妨拿美元贬值的速度作为一把尺子,如果某种商品涨价幅度大于美元贬值幅度,对中国来说,则认为是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反之,如果某种商品涨价幅度小于美元贬值幅度,对中国来说,则认为是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显然,对于前一种情况,中国应当尽可能多出口而少进口;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中国应当尽可能少出口而多进口。

    三是要从市场价格联动性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还要比较一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变化不利于进口而有利于出口。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贸易政策应当倾向于少进多出。相反的情况下,理论上贸易政策应当倾向于多进少出。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行业虽然并不直接与国际市场发生接触,但其上游产业或者下游产业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这些行业有可能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扎堆”涨价的影响更大,因为国际市场某些商品的涨价在中国进行行业传导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仅要从进出口贸易环节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且更要从贸易背后的产业环节来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相匹配。(刘玲玲)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