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新希望经验:5个1%消化成本上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4-24  
     在饲料、养殖行业,过去两年里,原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其中玉米、豆粕、菜粕、棉粕均上涨了40%以上。同时,中国传统散养方式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使得饲养成本由于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居高不下,此外,小生产者占据产业主导角色,造成产品规格不一,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杂乱、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行业龙头的新希望集团如何承担原料价格、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的风险?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王航,希望从企业微观的角度找到答案。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饲料、养殖行业原材料价格今年的发展趋势如何?

    王航:过去两年时间内,饲料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很快,其中玉米涨了40%,豆粕涨幅超过50%,菜粕接近60%,棉粕大概是50%。今年饲料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幅度,我们不好做明确的判断,但是上涨的趋势是我们必须去应对的。

    经济观察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总体成本的影响如何?对企业利润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王航:饲料的成本构成中,玉米占大约一半,其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总体成本大概上涨20%。加上豆粕、菜粕、棉粕等价格的上调,单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成本就上涨35%左右。再有人员费用、包装材料、运输等其他费用的上调,在过去24个月中企业整体的成本上涨大概在40%—45%。

    这些确实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冲击,毛利空间、净利润空间压缩了很多。但是,新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内部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将成本的上涨幅度控制在25%。

    经济观察报:新希望是如何内部消化成本的?

    王航:我们在成本控制上有5个1%的要求。

    在采购和物流方面,加大集中采购上下货力度,争取铁路部门的政策支持。

    技术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新的原料、添加剂,降低成本。比如在饲料中含有给动物补钙的成分,原来采用的添加办法要20多块钱一吨,采用新型酶制剂折合每吨几块钱;改进工艺、降低成本。以包装材料为例,当企业的供求关系相对稳定时,以前通过包装吸引购买者眼球的设计、材料投入就可以节省下来,另外,每袋的包装量可以适当增加,从原来40公斤/袋变为50公斤/袋,不仅节省包装袋,还能减少装拆包的人工成本;企业管理上采用IT手段,信息化管理,使精兵简政得以推进,管理费用得以下降。

    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现金使用率。新希望旗下上百个公司,以前每个公司都是资金独立使用;现在是在集团旗下建立公共财务管理,统筹协调现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大幅降低整体财务费用。

    经济观察报:企业内部消化成本的机制,通过多长时间产生效益?

    王航:新希望从3年前就提出上述成本控制要求,逐步在整个集团体系中推广、实行。苦练成本控制内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从长期来看,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来说,降低企业成本,必须依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转型。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新希望近年极力倡导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链建设。

    王航: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涵盖饲料、育种、养殖、屠宰等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条。这个链条中,企业提供种猪、种鸡、屠宰、加工、饲料、市场开发等,养殖体系主要由农民去做,产业链上的企业帮助农民在全国各地建立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把农民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交易对象,把农民看作“工人”,而不是“商人”。做好这个产业链建设,最重要的是以农户为中心,建立多重服务体系。如果农民的养殖业发展不起来,也无从可言饲料企业的规模化。

    龙头企业要做的事、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育种体系,饲料、兽药供应体系,禽畜交易平台体系,禽畜加工深加工体系,城市快销体系等等。

    面对分散的养殖农户,首先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技术队伍,给他们提供养殖技术的支持、服务,原有服务体系的作用在乡镇改革中大幅度被削弱,这就需要行业的龙头企业顶上来,把这个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起来。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农村提供信用服务。因为农户相对分散、资金使用和还款来源监控单位成本高、用于贷款抵押的资源也极有限,所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不发达,甚至有些退化。如果没有很好的资金支持,农民扩大再生产很有难度。从事养殖的农民,往往采用向饲料、种苗等经销商赊欠的方式缓解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压力,用商业信用替代金融信用。但这样的成本往往很高,并且不成体系。

    我们倡导,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起来拿出一部分钱,龙头公司投入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为产业链上的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的产业化。这个体系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从远期来看,对农户和企业都有好处。

    我们算过一笔账,参加这种贷款担保体系,农民每养一只鸡,利息、担保费、保险费大约增加3毛钱左右;但是因为不用受以往提供赊账的饲料、种苗等经销商的价格制约,鸡饲料和鸡苗成本等等节省,折合每只鸡大约是1.8元。这种做法农民养每只鸡可增加收入1.5元。

    经济观察报:新希望构想的产业链建设,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显现效益?

    王航: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当产业链做顺畅后,自然会有效缓解供求关系带来的价格波动。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脆弱,无法调控或缓和供求矛盾。产业链建设完善之后,既能维持市场稳定,又能保障饲养户的利益。由于企业有专门的市场监控机制,能够很好的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适时调控牲畜存栏率以保证市场的持续稳定供应,从而稳定物价。如产品供过于求的时候还能够利用自己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缓解降价对饲养户的压力。由于我们在全国范围经营,这些年我们对禽畜价格变化的预测能力越来越强了。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因成本上涨而给行业巨头型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公司会否进一步并购?

    王航:只要是上进的企业,都会把挑战看成是机会。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会面临生存困难;对领头企业来说,就可能是市场资源集中、优化的机会。参与行业中的整合,我们有非常强的意愿和计划,也有意向很强的合作对象,在接触中。

    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在企业文化上,需要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上进的、规范的文化,以适合企业间的联合、联盟、并购;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更加科学,科学授权、有效激励、有力监控;财务体系要更加健全,保持良好的负债率、现金流等;人才资源上做好储备,大量从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与清华大学等联合做MBA的培训,储备管理团队。

    经济观察报:今年起,《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有调查显示70%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希望修改相关条款,主要是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和关于经济补偿的条款,认为实施新法将增加人力成本。你如何看待人力成本的上涨?

    王航:新希望旗下有员工4万人左右。员工既可能成为企业的成本,更可能成为企业的财富,关键看企业怎么看。其实,每个员工都是创造利润的单位,是企业产品向商品惊险一跳实现价值的实践者。

    在国内长期低劳动力成本的背景下,实施《劳动合同法》必然会出现人力成本上涨的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是适应变化,而不是对抗变化,更应该用好人、会用人,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争取企业竞争力。《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应该是平衡,应给劳动关系的参与各方提供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共创财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