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季度的国际国内油脂市场总体经历了一个重高回落过程,市场急速上演了历史惊险的一幕,总体上以"春节"、"两会"为分界点,
中国的"春节"期间,国内延续1月下旬的雪灾带来,市场对于曾一度预期播种面积增加必将带来产量增加的菜籽受灾加重,行情急剧拉升,并最终引发了以菜籽油为首近15个交易日的高涨格局,涨幅达到4000多元,相关的国内豆油、棕榈油均出现跟随走高行情;国际市场豆油也是频繁走出跳空涨停行情,与国内亦步亦趋,BMD棕榈油市场走势均如出一辙,一直持续到3月4日前后;
"两会"的召开,国家可能加大宏观以及行业调控力度,美国次级债问题引发的新一轮冲击波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并最终引发了国内率先走低,国际步后尘之后的加剧国内、国际调整行情,国内外油脂市场也就此步入了暴跌行情之中,3月份跌幅纷纷达到或超过30%,并重新回归1月份低位水平,而在3月31日,USDA公布的种植意向预期及实际公布背景下,行情分歧不断加大,陷入矛盾之中。
对于国内的油脂市场无疑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下跌这么多了可否果断介入做多,而担心又在那里?最直接的回答――担心依然在外盘市场方面,美国经济、全球金融环境;那么还能做空吗?从基本面供需角度来看,在经历了高位充分的调整过后,下跌空间已经相对有限,继续做空显然存在风险,当然除非认为目前的油脂市场牛熊已经出现转变;在多数机构均认为此轮急速暴跌为非基本面因素所带来的前提下,资金导致的行情,最终在资金及全球经济回稳后,会否出现报复性反弹行情,成为了目前一些投资者关注油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结果也很明白,就如同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持币待沽,但没有明朗化的前提下,谁都不愿意下水。
在二季度即将带来的棕榈油消费旺季面前,美国农作物种植面积进入实播阶段可能发生那些变化,中国政府的粮食调控手段还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对市场的作用如何,中国的供应和消费真的有效缓解了吗,都将是分析的主要关键点。
二、基本面分析
(一)看好的供需基本面那些发生了变化?
总体来看,市场自2007年开始炒作的基本面,即全球库存创30年来低位,中国当年大豆减产、新年度菜籽又减产,都决定了全球供应市场在2008年9月份之前都将偏紧;而需求方面,虽然高位存在一定的抑制需求,但这种刚性的需求并未真的发生了实质性的缩减,只是某个阶段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1、供应方面:美国播种存在不确定性 天气将左右后期阶段性行情波动
相对于过去的2007年,2008年之初所以出现如此大的行情下滑,无疑与市场预期2008年主产国的油料产量、出口量出现缩减,国际供求矛盾缓解有很大关系
进入2008年,市场在3月份经历了大幅行情波动之后,资金推动的价格暴跌过后,由于本身南美大豆产量确定,转移的焦点无疑是3月31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种植意向大幅调高美豆播种面积上面,而高于去年同期的18%的播种面积无疑使市场对于未来美豆,以及豆油走高空间受到抑制,这也是未来一段行情可能继续展开围绕的焦点,从而可能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
显然,由于此前美国小麦、大豆价格暴涨,带来此次在3月份之前的预期调查,令大豆种植面积大增,对市场阶段性形成利空影响,但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在于3月份价格的急剧下跌带来的预期收益变化,进而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供应量变化:
我们知道,美国大豆、玉米真正的播种时间是从4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在这之前,天气、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出现小幅度变化。对于大豆、玉米而言,3月份的大幅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者之间的比价关系,而比价关系的改变,无疑令两种作物最终的种植面积增加状况还存在一定的变化。在3月31日USDA公布种植面积报告之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11月合约期价报1145.5美分/蒲式耳,玉米12月合约期价报582.5美分/蒲式耳,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96,而在2月份这一比价最高达到3以上,根据历史数据,一般二者正常比价维持在2.0附近时,农民会权衡二者种植选择,但在2之下,农民则很大可能转种玉米,这也成为美国市场很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所在。
中国市场,显然供应方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可能展开的播种面积上,目前市场普遍预测,2008年中国的大豆产量将较2007年增加400万吨,有望重新恢复到1600万吨的水平,但天气因素依然对后市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因为干旱影响,黑龙江大豆产量下降了30%仅1400万吨,并拉动国内豆油价格持续上涨。今年春耕在即,目前北方地区再遇严重旱情,其中黑龙江正面临近几十年最严重的干旱威胁,目前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发展到869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量的50%,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500多万亩,受旱和重旱面积均高于正常年份,土壤缺墒严重。如果春播之前土壤墒情不能得到改善,势必影响今年大豆的产量。而更为严峻的形势,2008年全球都将面临"拉尼娜"气候的影响,带来的诸多的不确定性。
2、需求方面
国际及中国供需平衡分析
中国的油脂油料进口需求持续性增加趋势难改,且2008年面临菜籽减产、干旱天气制约、奥运经济等。
全球三大植物油库存消费比都处于30年来的低位水平,在总需求保持每年增长前提下,供应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都将对价格形成直接推动作用。
本年中国进口三大油脂都将达到历史新高水平,而展望新年度,进口还将保持增长,为价格提供强支撑。
(二)短期困扰市场的影响因素
1、市场资金都那里去了、情绪稳定如何
短期内现货油脂,由于提高供应以及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情绪未有企稳,整个油脂市场更多跟随外盘,且弱于外盘,而国内实行终端限价以及补贴等的政策措施,稳定价格作用显现。自3月15日,国家以低于市场价格近2000元/吨的方式,向市场投放20~25万吨豆油(方式为,补贴加工亏损的益海、中粮、九三企业),小包装油在1个月左右供应不存在太大问题;
从盘面来看,资金情绪也将可能决定未来行情走高以及走高幅度的关键。无论是国际基金,还是国内做多的浙江游资,在3月份均经历了大幅"折戟",未来基本面在不断发生变化中,没有根本的主线引导,加上国家政策的打压,行情起伏将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这也是未来行情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国内进口可能带来的变化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进口豆油50万吨,较上年同期大增38%;1-2月份进口大豆、菜籽分别为546万吨、19万吨,较上年同期大增51%、112%;相比,由于消费及进口的季节性,1-2月份棕榈油进口67万吨,同比减少8%,暂时缓解了市场的紧张需求;
同时,目前价位将可能是中国进口的良机:应该看到,此轮价格下跌的最大因素是金融环境而不是供需面根本发生逆转,所以一旦企稳,对于中国的众多贸易商可能错过很好的进口机会;但显然持另外一种观点的也大有存在,即外盘下跌空间并无到位,后期将有更好的进口价格,只是想提醒的是,后期的需求及进口事实摆在面前,基于这样的基本面,外盘1200美分可能会是2008年的低价格,因此"买涨不买跌"的中国大多贸易者,的确是需要提防历史上多次这样的教训。
当然如果上述进口在1100-1300美分现实发生,对未来油脂油料的预估空间将打折,很可能年度油脂油料的高点已经出现。
3、期现价格的倒挂问题
再者,目前国内现货大豆、豆油与期货市场尽管形成期现倒挂局面,但由于期市资金等入市积极性不足,而现货更多处于有价无市格局,一定程度上隔断了"买期货、卖现货"的套利交易;相对于国内的油脂油料库存问题,显然市场目前关注的甚少,但恰恰是这个问题,将后期可能成为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4、国内现货、进口油料的博弈变化制约豆油等下跌空间
据了解,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使黑龙江农民出现了恐慌性抛售,不过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当地的油脂加工企业已基本停止保价,因为担心大豆价格继续大跌而遭受损失。但是,目前当地大豆货源十分有限,农民手中的大豆并不多。而且,国内大豆库存有限,难以支撑内地加工企业开工到10月份新大豆上市。因此,在国内期现倒挂、成本相对确定的前提下,行情走向的关键还要关注外盘市场。
(三)三季度潜在的炒作题材
1、菜籽上市对油脂板块的影响
(1)今年菜籽的具体产量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2月19日发布消息称,虽然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对国内油菜生产影响很大,但由于冬播油菜面积大幅度增加,今年油菜籽产量仍有望基本维持上年水平。这位负责人说,尽管今年全国油菜籽产量将因灾减少170万吨左右,但由于今年冬播油菜面积增加1050万亩,春播油菜面积增加200万亩,可增加油菜籽产量150万吨左右,扣除因灾减产数量后,预计全年油菜子实际产量可能仅比上年减少20万吨左右,折菜籽油7万吨,相当于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0.3%,对市场供应影响不大。
总体来看,伴随后期各地菜籽的陆续开花,以及实地调研,由于种植面积增加,2008年初的雪灾对于菜籽的减产力度可能会低于实际的预期,这将在未来5月中旬菜籽陆续上市时盘面价格上获得体现。
(2)菜籽上市收购相关问题
2007年中国的菜籽收购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最高突破2.0元/斤,对于2008年由于市场预期减产,将可能会在收购上市时涌现一些新的因素,包括收购主体、开秤时间、价格、抢购意愿、农民价格期望值、中间环节囤货意愿、收购时的天气、企业实力及风险控制能力等都将可能对接下来的二季度尤其是5月中旬以后产生影响。
2、棕榈油逐渐进入消费旺季
进入二季度,伴随天气转暖,棕榈油消费将进入投资者视野,同时从我国历年的进口数据也可以看出,从每年的11月份-来年的2月份,棕榈油均进入进口淡季,但进入二季度以后,市场开始发生很大变化,进口量往往开始出现恢复性增加,一个跟随的趋势是,棕榈油与豆油、菜油价差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归,所以将给投资者提供很好的套利或单边投资机会,预计在今年的二季度也将呈现;
再者对于二季度的棕榈油消费市场,市场应该关注的一个地方是各个国家在此阶段的税收政策等进展,主要包括围绕棕榈油进出口国家,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等进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
3、国内外实播油料的陆续展开
二季度伊始,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将纷纷展开新作物年度的油料播种,从目前总体市场预测来看,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将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产量有望达到1600-1700万吨,较去年出现大幅增加;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按照最新的种植意向调查报告,则产量有望达到8660万吨,上年为7040万吨;按照这种预期,则新的年度油料供需紧张局面有望获得缓解,并进而使未来的价格走向产生变化;
但上述的产量预测都是基于目前的种植面积意向调查,以及未来的天气正常情况下,具体包括播种的实际进度,农民的种植比较效益等都会对行情产生关键作用。
4、国家政策的具体进展及变化
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以及2007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价格的暴涨,国际市场出台了各种应对措施,来解决目前全球性粮食价格高涨局面,但事与愿违,出口国与进口国相向的贸易关税政策,使国际粮食价格的成本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应问题的担忧,使恐慌性买盘不断介入,价格出现更大程度的上涨,所以,如何找出根本解决目前"球性粮食供应问题,才是政策最终能够起作用的源泉,否则"治标难以治本";
对于中国市场,在周围的农产品中,小麦、玉米,以及大米,棉花,白糖等都处于相对安全的可调控范围之内,唯独豆类油脂市场目前已经陷入了调控与实际缺口的矛盾之中,对外依存度高达70%左右的市场,如何利用国际资源来平衡产需,使国内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政策显得极其重要,但这种重要度是建立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尊重产业链各方的基础之上;不能说从3月份以来的价格暴跌和此无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价格的下跌更多是外盘国际豆类油脂价格走低、国际资金作用主导;
但经历了3月份的暴跌,市场做多者的信心受到很大程度的打击,也许是目前盘面遭遇最大的一个因素,另外对于突如其来的基本面美国市场种植面积大增,国家对于油脂油料调控力度加大等,使市场暂时忽略了需求因素,这一因素可能会成为影响未来行情的一个重要地方;
三、结论及建议
在上述基本面分析过后,每年的3-4月份都经历一个盘整,今年由于之前的暴涨,这种格局更是剧烈,半个多月来下跌达到4000元/吨上方,进入今年1月份下旬行情启动的平台,在"过山车"的行情滞后,现货成本与期货价格已经出现倒挂情况下,资金情绪的不稳,将与基本面的博弈中展开大幅宽幅震荡行情。
但比较与去年3-4月份阶段,甚至03/04年度的当期: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是南美大豆季节性上市,不同的地方也十分明显,此次价格前期经历了暴涨,但基本面的供需矛盾依旧没有改变,而更多的下跌背后原因在于美国次贷打乱了市场行情节奏,所以谈论类似03/04年度的牛熊转变为时尚早,从后期更长的牛市行情而言,此轮下跌经历充分修正,更有益于未来行情的展开,试想如果没有3月份此次的调整,目前的价格要暴涨到什么程度?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的政策调控手段频出,这也取决于当期的整个大的环境,而从政策出发点而言,由于供需因素、国际价格上涨成本提升从而引起的价格上涨相对认可,只不过对于过速上涨并不认可,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后期的价格上涨速度,以及由此延伸的政策面带来的期价调整,对于投资者的操作是一种借鉴。
所以,在二季度开始的前1个月左右时间,由于国际金融环境以及资金观望,投资者操作可以采取灵活的波段为主,而后则可重点关注国内油脂油料库存及签约、国际市场中国动向、外盘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各主要产销国、贸易国的政策动向。
从目前来看,"市场不缺基本面,缺的是资金面",商品期货走到现在,与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相当的类似。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呈现超跌,而在下跌过程中国内的需求被媒体等宣传人为抑制,所以后期一旦在国际上采购,外盘不排除报复性的反弹。但这个大的前提建立在美国经济、全球金融环境平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