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豆油资讯 » 正文

食用油涨价折射我国经济与调控难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28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市场上的食用油价格开始出现明显上涨。新一轮的食用油价格高涨,引起了大豆生产者、加工企业、市场人士和政府官员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深度反思。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尽管业界普遍认为食用油涨价主要是由国际市场主导,但因同期房价与肉价、菜价等资产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食用油涨价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

    银河期货有限公司分析师王晓光说,如何有效控制和化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给国内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要认识到,大豆、豆油价格上涨在国内消费市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不是单一、孤立的食品涨价,而与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密切相关。解决大豆、豆油价格上涨,不仅要通盘考虑粮食品种结构与安全问题,还要从宏观经济入手,解决投资增长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和消费乏力等根本性问题。这些矛盾都是大豆与食油涨价折射出来的经济与调控难题。

    文华财经咨询公司市场分析师、大豆问题专家杨东辉认为,即使从大豆、豆油涨价的国际背景看,国家在其价格的调控方面可有所作为。我们接受和包容国际市场变化,但要掌握国内市场的主动权。应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有所预见和准备。就粮食安全的外来威胁来说,今年国际大豆、豆油涨价给中国市场带来的空前不利虽然是第一次,但自中国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国际市场分沾中国大豆产业利益的行动从未停止,国内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因为深受冲击而不断发出求助呼吁,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找到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在进口大豆的同时,多交了“学费”,几乎失去了民族大豆加工业。这就是大豆、豆油涨价折射出的对国际市场认知不够、应对与调控缺少有效性的表现。

    种种迹象表明,由于经济增速太高和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全面控制物价上涨已成为难题。因此专家建议,不应仅就涨价来研究和解决涨价问题,控制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应当从全球市场变化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来通盘考虑。

    黑龙江省一些政府干部和农民认为,国家需要对黑龙江大豆原产地及其大豆产业给予有效保护。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大豆全部依赖进口,再加上外资垄断了中国大豆加工业,不但进口价格风险很大,更重要的是食品供应与粮食安全会受到影响。因此,稳定国内大豆生产,保护豆农的利益,坚持不完全依赖进口的战略,是必须恪守的原则。过去几年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和教训与目前大豆及其豆油价格的高涨,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

    黑河大豆协会会长李明刚、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等人认为,国家对黑龙江大豆产区在内的大豆种植业,应当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可以给种大豆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鼓励大豆种植。建立大豆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降低农民种豆风险。建立大豆储备制度,财政提供大豆储备基金,通过国家储备增强调控市场的能力。要重视提高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牌声誉与商业价值,认真执行转基因大豆的流通政策与标识规范。要鼓励农民成立大豆种植、经营等协会组织,维护自身市场权益。支持期货公司等中介组织与农民合作,帮助农民利用期货市场与期货价格信息种植和销售大豆。同时,应在黑龙江扶持几个民族大豆加工厂,这不仅可以降低大豆运输、加工成本,让当地农民和企业受益,而且有利于稳定食用油市场价格。

    

    ****高价吸引大豆增种 "东山再起"还需政策扶持

    

    2月下旬以来,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市场上的大豆收购价格和大豆油价格均出现上涨态势。目前,省内大豆收购价格最高已突破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大豆油价格也一路蹿高,个别地方的市场价格达到了20元/公斤。记者近日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经历了去年以来大豆供应偏紧、南方油菜受灾等一系列市场变化之后,北方大豆产区今年扩大种植面积的趋势十分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市场和政策的合力作用是推动今年大豆种植增加的重要动力。去年大豆产区减产,拉动大豆及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今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又对油菜生产影响较大,间接推动了大豆市场走强。加上国家去年出台政策扶持油料作物生产,因此今年北方大豆产区的大豆种植将呈现增势。但从过去10多年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看,未来仍需加强相关调控措施,以避免我国油料市场再次出现大幅波动。

    油料作物减产拉高制成品市场价格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连年出现下降,主产省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去年降到了5297.4万亩,比2005年减少了1000多万亩。加之去年我国大豆主产区旱情严重,使大豆生产雪上加霜。

    受气候干旱和播种面积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大豆产量去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推算,2007年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491万吨,比上年减产181.5万吨。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分析认为,去年全国大豆总产量预计为1440万吨,比上年减少9.81%。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油菜生产大面积受灾。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油菜受灾面积4889万亩,其中成灾2675万亩,绝收612万亩。据此估算,今年全国油菜籽产量因灾减少170万吨左右。虽然今年冬播油菜面积增加可抵消部分减产量,但仍对国内油料作物供应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大豆加工能力近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涨的趋势,因此大豆产量的减少直接造成了供需关系的紧张,并拉动大豆和豆油市场价格一路走高。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已超过5元/公斤,价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黑龙江省农委生产处副处长芦玉双认为,目前我国大豆年需求总量在45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自给率仅为36%。虽然黑龙江大豆生产对稳定国内油脂价格、稳定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只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去年大豆减产对产区市场价格的拉动还是比较大的。从总体上分析,这一轮大豆和豆制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拉动的,加之国内物价出现上涨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国内的大豆价格。

    产区大豆生产今年将有所恢复

    为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去年9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加大油料生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按照国家的部署,今年继续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高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补贴规模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其中,黑龙江省今年大豆补贴面积为3100万亩,占全国大豆补贴面积的77.5%。

    在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继续向好、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的拉动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今年出现回升态势。从黑龙江省的农情汇总情况看,今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增加到5700万亩,比上年增加400万亩以上。

    黑龙江省农委的专家说,去年国家出台促进油料生产的政策对产区大豆种植业是一个有力拉动。但受比较效益等因素影响,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虽会有所回升,增加幅度仍然有限。今年全省大豆生产的目标是进一步增加单产,以单产增加带动总量扩大。

    大豆主产区的部分干部和专家分析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经历了两个波动周期。2001至2002年,因进口大豆大幅增加和市场价格走低等原因,国内大豆种植开始缩减。从2002年起,国家政策支持大豆种植,大豆市场价格回升,大豆面积开始增加。2005年后,大豆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发生变化,种大豆的效益低于种玉米,造成大豆面积连年下滑。

    专家认为,这些年黑龙江大豆种植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除气候影响产量和市场价格外,政策是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去年以来的大豆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给政府提了一个醒,应该放眼长远发展大豆产业,大豆少了时要扶持发展,大豆多了时也要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

    扶持国内大豆产业重在三个环节

    面对目前国内大豆市场状态,农业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在市场信息、大豆储备、政策保护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以应对我国大豆产业目前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

    扶持国内大豆产业首先应建立起准确、及时的信息网络。长期从事大豆产业研究的专家周有金说,跨国粮商对全球农产品已基本形成垄断格局,拥有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优势,国内企业从他们手中购买原料,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都要慢半拍,必然受制于跨国粮商。我国政府应加强信息渠道的建立,加强信息指导,让整个大豆行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供求形势和价格信息,让农民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面积,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士表示,每年美国新大豆上市前的九、十月份,美国农业部的生产报告中往往制造供应紧张的气氛,美国大豆价格因此而上涨。随着美国大豆的销售和库存量的减少,美国农业部报告又会放出相反信息,大豆价格因此而下跌。美国农业部报告会影响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而芝加哥期货价格又会直接影响大连期货市场。2003年秋至2004年春,国际大豆价格由快速上涨到快速下跌,让内资大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不排除是人为操纵导致的结果。

    稳定国内大豆市场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大豆储备。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等专家认为,我国这几年大豆储备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从上到下计划经济观念还是强于市场观念。应制定合理的收购价,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大量收购储备大豆,价高时抛出储备大豆平抑市场。专家认为,应对大豆及豆油进口总量进行有效调控,争取我国对大豆、豆油进口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实施“绿箱政策”,加大对大豆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提高对豆农的补贴额度。普遍实施良种补贴,对大豆实施最低收购保护价,提高农民种大豆积极性;加大对国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对大豆加工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