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进口均价大幅攀升,4季度开始加速上扬。2007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均价稳步攀升,1月份进口均价306美元/吨,10月份突破400美元/吨,为406.3美元/吨,11月份448.8美元/吨,12月份再创新高,达到495.2美元/吨。全年我国大豆进口均价为372.2美元/吨,同比上涨40.3%。
(二)自美国和阿根廷进口大幅增长,自巴西进口下降。2007年我国自美国和阿根廷分别进口大豆1157万吨和827.8万吨,分别增长17.1%和33.2%,自巴西进口大豆1058万吨,下降8.9%。自上述3个市场进口合计占同期大豆进口总量的98.7%。
(三)以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为主,国有企业进口持续减少。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大豆2000万吨,增长14.5%,占同期大豆进口总量的64.9%;国有企业进口590万吨,下降14.9%,占19.1%;私营企业进口389.4万吨,增长20.1%。
(四)以一般贸易进口为主,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以一般贸易进口大豆2976万吨,增长9.2%,占同期大豆进口总量的96.6%;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大豆53.4万吨,增长1倍。
二、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扬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大豆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外大豆均出现减产。目前国内大豆需求已经上涨到近4000万吨/年,而国产大豆近年来却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再加上今年以来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干旱严重,大豆大幅减产,今年国内大豆产量仅1430万吨,比去年下降11%。如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仅4708.4万亩,比2005年减少12%,产量仅400多万吨,同比下降42%。同时,受玉米种植效益提高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大豆产量也在下降。2007年6月底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6408万英亩,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产量7061万吨,比去年下降18.6%。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由上年度2.36亿吨降至2.21亿吨。产量的减少与需求量增长形成巨大反差,进而促使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连连上涨。
(二)国际海运费持续涨价,进口大豆成本攀升。大豆运费最低约为每吨40美元左右,但今年以来国际海运费价格出现大涨行情。12月份阿根廷到中国港口的海运费价格为124—130美元/吨,美国海湾到我国港口海运费价格平均达到116 —120美元/吨,分别是年初的2.3 倍和2.5 倍。这就使得主要依赖进口的我国市场大豆运输成本大幅提升,进口价持续上扬。
三、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扬背后的隐忧
(一)大豆进口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国内的产量却在锐减,导致大豆定价“话语权”受制于人。我国在2005—2007年大豆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42%,预计2008年将达到44.7%,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而我国的大豆种植业在不断地萎缩,我们的产量在不断地下降。我国的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将会进一步加深,进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定价“话语权”也将会进一步受制于人。
(二)大豆进口价格上涨拉升了下游产品价格,助推了通货膨胀。2007年来,随着进口大豆价格的迅速上涨,豆油、豆粕也跟随大幅增长。据中国食品产业网报道,今年第4季度四级豆油价格涨到10000—10300元/吨,全年国内豆油价格上涨2000元/吨以上;豆粕价格也从2月份的2200多元/吨,上涨到目前接近4000元/吨,涨价幅度将近90%。同时,豆粕的大幅上涨,带动了饲料价格的上涨,进而推动养殖业成本的上升,而其生产的肉、蛋、奶等食品的价格同样选择了上涨,助推了通货膨胀的蔓延。
(三)外资垄断趋势明显,内资大豆加工业面临危机。近年来,外资企业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逐步垄断大豆的国际贸易,并通过对国内企业的兼并参股等手段掌控采购权,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占有了我国进口大豆量的80%,而全国仍在开工的97家成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年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大豆总压榨能力一半以上。大豆产业链中的外资垄断趋势日渐明显,严重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此建议:一是要对豆农给予一定的补贴,坚决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9月24日下发的《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中对大豆良种补贴的政策,保证豆农最低的成本价格,提高豆农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二是要对国内大豆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建立起现代的供应链。三是国内大豆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的作用,联合国内大型企业统一对外采购大豆,尽可能多地争取大豆定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