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购价格冲高企稳 农民惜售强烈
经过前期的价格大涨,敦化地区大豆收购价格一度上冲至2.80元/斤。随后,价格略有回落农村毛粮坐地收购价格降至2.60-2.65元/斤。近两日,价格经过震荡后,在2.65元/斤的价位企稳。
经过此番起落,农民、贸易商各方面心理都发生变化。农民较前期价格高位时心理有所放松,部分适应报价,少量出售。不过,惜售心理仍然较强,对于较低的报价,不予认可,因此在此番价格回落过程中也迅速形成底部。
贸易商方面,由于市场价格冲高回落,部分收购主体前期收购价格形成短暂亏损,尤其对后市看不明朗,并不敢积极收购,观望心理较强。同时,近期车皮较为紧张,走货不好,因此收购暂时陷于停滞状态,多数加工企业和贸易商近两日停止收购。市场少有成交。
二、价格持续攀升激励 大豆面积有望明显增加
由于大豆价格上涨速度过快,甚至超过多数人的想象,因此在当地形成有力的利润激励。2005年11月初,当地大豆收购价格最低只有1.03元/斤,粮库大宗出货价格不过1.08元/斤,而到了2006年上市初期,开秤价格已经达到1.76元/斤,再到上周最高的2.80-3.00元/斤,价格几乎翻了3倍。
在此激励下,近段时间开始购种置肥的农民已经明显倾向于大豆。在敦化市新立镇,中华粮网记者通过与当地种子经销商的调查,初步估算,今年当地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30%。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全省以及东北平均水平。不过,这并不能代表大豆在东北产区的总体反攻速度,高增长幅度有其地域特殊性:
1、价格引导
当地2007年风调雨顺,大豆获得大丰收,每公顷产量达到5000斤水平,高产田可以在6500斤。刨除高昂的种植成本,如果按现行价格,每公顷收益接近万元。这给农民足够信心。
与之相比,今年玉米价格在平开之后多数期间弱势运行,一度出售困难。春节后,虽有外地企业收购及国储挂牌提振,价格有是有回暖,但仍然难以达到农民心理预期。近期,随着车皮的再度冷冻,玉米出售再度成为问题。这也是农民选大豆弃玉米最重要原因。
2、气候限制
敦化山地气候较为明显,早晚温差大,无霜期短,积温较低,对水稻和玉米生长不利,更适合大豆种植。
3、售粮条件
与吉林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敦化地区豆制品加工企业、油厂、贸易商相对集中,加工、出口、内贸较为发达,因此大豆销售渠道较为畅通,市场竞争激烈,收购价格较好。相形之下,玉米出售瓶颈较多。本地及周边缺少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常年收购支撑,销售容易受到火车运力限制。另外,当地大豆较为集中,玉米数量有限,贸易商上门收购相对少一些,在上市渠道方面玉米落于下风。
4、储存条件
在收割和存储阶段,大豆有一定优势。大豆经过一次性收割脱粒,采集过程相对容易,而水分低,易保存,也是先天优势。当地的玉米由于品种、气候限制,水分较高,脱水慢,再加上单产高,保存相对困难。当地气候湿润,尤其到了立春后,雨雪丰厚,如果保管不善,很容易造成霉变损失。
5、秸杆处理
当地养殖密度小,秸杆需求较小,玉米秸杆处理成为问题。当地一些农民甚至倒搭钱求人处理田中秸杆。相比之下,大豆收割处理基本上一次解决。
由于种植收益、气候以及种粮习惯等因素作用,大豆不仅终止了连续几年明显下滑趋势,还有望大举收复失地,这种现象,对调整省内以至整个国家粮食结构平衡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