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春节前大多数预测所料到的,2008年1月份的中国CPI指数超过了7%,达到11年来的最高水平。按照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势头,2月份的CPI超过8%的可能性很大。短期来看,通货膨胀压力非常明显。考虑到CPI指数中食品价格占到近1/3的权重,不少观察家相信,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恶化,中国政府会全力维持粮食价格的稳定。
然而,粮食价格上涨,却是中国难以避及的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产品价格正处在一个大牛市当中。供应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粮食库存已经到了比较低的水平。需求一端,高油价却令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于可替代能源的生产。而从价格判断,虽然粮食名义价格指数已经接近历史高点,但是实际价格指数(剔除了纸币不断贬值的影响)与历史高点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按2008年1月下旬数据,美国大豆、玉米和小麦的实际价格平均距离历史高点还有120%以上的空间。
在中国,政府大致可以用三种方法稳定粮价:一是投放国家库存,二是进口粮食并提供进口补贴,三是行政性控制粮食价格。第三种方法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通常只用于防止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抢购行为。第二种方法则需要很大的财政投入。不仅如此,作为一种非市场行为,“补贴”也常常缺乏效率。
采用粮食进口和补贴的方法到底需要多大的投入?目前,中国并没有公布粮食库存的官方数据。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算,为了维持粮食价格稳定,让国家粮食库存达到前期高点的水平,中国大约需要进口足够多1.2亿吨的粮食。
假设全球粮食价格在未来2年内还有20%的上涨空间,而中国试图通过进口补贴将粮食价格稳定在平均2元/公斤的水平,那么,需要投入的资金约为480亿元(1.2х1000х2х20%)。
尽管所费不菲,这却仍然很可能是一个低估的数字。因为480亿元相当于中国每年的粮食补贴增加了25%,这意味着每个人被补贴了20公斤粮食——仅有一个月的粮食消费量。通常情况下,如果城市消费者预期粮价上涨,并尽量囤积粮食,其囤积量可能超出一个月的消费量,达到3个月的消费量或以上水平。而农村家庭因为有粮仓的缘故,囤积量可能更大。
更重要的是,如果采用各种市场及行政手段不让粮食涨价,但同时农民和农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不但会让农民利益受损,还将严重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未来粮食价格上行的压力。假如美国农业部的估算数字可信,那么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已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怎么能允许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受打击?!
因此,如果政府采取进口粮食进行补贴以稳定粮价,就必须同时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进行补贴,这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这也是前述的第一种稳定粮价的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假定中国目前的国家粮食库存并不低,可以通过投放库存的方式稳定粮价,那么今天抛售的库存日后也必须靠农民多种粮来补足。换句话说,要让粮价稳定并且保证粮食战略库存的长期安全,中国必须同时大量补贴农民促使其积极种粮。
即便短期内政府愿意承担大量补贴的代价,一旦国际粮价未来数年内继续走高,将要投入的补贴就会变得难于承受。
因此,虽然粮价问题还受到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率、气候、石油价格、贸易保护、消费结构等等的影响,相比之下,全球农产品牛市与中国国家库存偏低却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权衡利弊,中国政府最终让粮食价格稳定上涨,是实际最可能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