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涨为今年带来期待与压力
可以说,春节前与春节过后市场交易状况的变化,预示着第一季度大豆市场,期待与压力并存。在国内外供需紧平衡的市场状况下,2008年大豆期、现市场上预计会有值得期待的新高出现,但是,与2007年相比,可能要多一点坎坷及压力,因为2007/2008市场年度大豆价格的涨幅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市场预支了一部分2008年的潜在利好。
据统计:2007年东北产区油用大豆收购价格(粮点及大豆集散地厂商的收购价格)的波动区间为2471-1286元/吨,高低价差为1815元。8~11月份四个月时间里,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东部产区贸易商油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在2948-4283元/吨之间运行;上涨1335元/吨‘主要销售市场油用大豆销售价格为3249’4592元/吨,上涨1343元/吨。
供应偏紧支持大豆市场易涨难跌
大豆市场涨势可期,这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的观点。可以说,国内期货及现货市场上,看涨人气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而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依然是“供应偏紧”。中国大豆网也认为,2007年开始的这波上涨行情仍未结束,供应偏紧将继续为2008年大豆价格上涨提供支撑。即使抛开国际市场供需紧平衡的大背景不予考虑,仅从国内市场的供应情况看,也可以维持看涨观点。
据统计,2007年1月末,黑龙江省大豆库存为246万吨,我国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库存总量为1400万吨左右;2008年1月束,黑龙江省大豆库存预估为190万吨左右,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库存总量为1260万吨左右,其中国产大豆库存量明显降低,进口大豆库存较上年提高。另外,1260万吨库存中还有一部分新增的、暂时不能进入流通市场的国家储备。此时,部分区域市场供应开始寄希望于进口大豆的补充,但事与愿违的是,2008年2~3月份,我国进口丈豆到货量将较上年同期有所降低,2月份又出现船期延迟的现象。由此来看,2008年新季大豆上市之前,我国市场上供应偏紧的状况始终会支撑价格处于易涨难跌之中。
阶段需求不佳带来短暂心理压力
国内大豆的主要需求为食用消费和榨油消费。从目前食用大豆需求情况看,因为价格涨至历史高点,市场受购买能力及替代产品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可以说,较高的价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而且在价格上涨过程之中,中间环节与供需终端储备了一部分库存,因此在第一季度,需求表现不旺,食用大豆对价格和交易量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有一丝心理压为。
油用大豆需求庞大,而且调整空间较大,备受业内关注。
2007年12月份至2008年1月份,乃至整个第一季度,油用大豆阶段性需求不佳,为市场人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本年度大直上芦以来,豆粕、豆油在成本提升的支持下一路上畅,油厂效益并没有因为成本提高而降低,压榨利润反而高于往年,可是,这种缺乏实际需求支持的现象仅维持到2007年11月份,之后因为养殖存栏较低、豆粕需求不足等因素,油厂豆粕价格下跌,销售压力增加,进而影响了油厂对国产大豆的抢购态度;也影响了对高价进口大豆的购买力度。即使长期供应偏紧,市场在某一阶段仍会出现短暂需求不佳的心理压力,这需要时间调整。
宏观经济与政策调控仍将不确定
在2007年的大豆、玉米及部分产品市场上,国际市场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调控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目前农产晶价格似乎已经到了可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程度,国家有关机构对此比较关注。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影响,然后立即作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国际与国内联系非常紧密。而国内市场上,增加国家储备、玉米频频拍卖;稻谷运费补贴等等调控手段,确实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这些因素难以预见,而且影响很大。在2008年市场上,宏观经济与政策调控应该是最不确定而又作用较大的影响因素。国家今年对农产品市场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会比较高,大豆市场也许是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
小幅攀升趋势将主导一季度豆市
鉴于2007年的强势上涨与轻而易举突破历史高点的实际情况,业内人士对2008年豆价再创新高持有深深的期待,而阶段性需求不佳为2008年第一季度带来广定心理压力。双重矛盾因素作用之下,一季度国产大豆市场依然会以小幅攀升趋势为主,成交量较2007年后期会明显降低,其中有需求的原因,也有供应量减少的原因,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而在高位调整结束之后,无论价格如何变化,交易量都不会明显提高.下阶段市场上的大豆供应量不足以配合价格掀起波澜壮阔而又交易活跃的行情。在2008年新季大豆上市之前,市场上供需双方除了巩固原有的现货交易优势,还要拓展新的思路,可采取期现结合、多种经营、提高附加值等等贸易手段,获取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