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不可能“独善其身”,其理由主要在于“工业国和新兴经济体就像是套在一起的两匹马,如果其中一匹马累了,另一匹马必然会感觉紧绷,而如果一匹马停下来了,那另一匹肯定也跑不远了”。新兴经济体之所以经济发展速度这么快,与其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是分不开的,因此,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影响到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当未雨绸缪,有所准备。准备什么?如何未雨绸缪?难点在哪里?都是需要具体回答的问题,需要采取何种具体对策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防止由于次债危机引起的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减速甚至陷入衰退,从而影响到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必须防止经济出现大幅减速。具体到中国来说,难点在于:这个需要防止的、突然出现的、可能引起中国经济减速的经济现象与中国内地确立的“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相矛盾。既要防止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带来中国经济减速,又要防止内地出现通货膨胀,这就陷中国的货币政策于两难选择之中。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组织、专家都在关注和预测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似乎有一个不小的声音,要求中国放弃或者说调整已经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以应对美国经济可能衰退对中国内地经济带来的影响。那么,到底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整呢?
笔者认为,中国应继续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世界经济减速的程度很难估计。美国已经采取了非常得力的货币的、财政的振兴经济计划,不可能市场没有反映,也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二是对中国的影响深度很难估计。世界经济减速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出口上,而中国出口到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等国家的都是低端的、低廉的、低价值的一般生活消费商品。美国国内居民受经济衰退影响可能要减少消费,那么,对低廉的中国消费品能够减少到什么程度很难估计,不排除更加转向购买中国的低廉消费品。三是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雪灾后出现了雪上加霜的情况。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四是雪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投资巨大,很可能引发新一轮投资膨胀,前两个月信贷投资创历史最高,已经有迹象。这也不容许我们改变已经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
但是,有几个重点环节不能不把握、拿捏好。在具体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时,不一定过分依赖加息工具。有关机构预测,1月份CPI超过7%几成定局,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正在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 加息很可能会进一步助推成本推动型通胀。同时,美国不断降息,如果中国内地加息,势必引起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热钱继续进入中国,也有可能助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该在数量工具上多加使用,比如:央行票据等。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一个选择。
卡恩先生透露,此前他已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应继续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对于控制投资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非常重要。
在中国防止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的未雨绸缪上,应该做好两点:一是加大启动内需,启动消费的力度,加快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以消费为主这驾马车上。如果国内消费拉动真正起来了,我们就不惧怕出口这驾马车减速。当前我们最为惧怕的是,出口这驾马车急剧减速,而消费这驾马车速度却一直起不来。这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财政政策应该及早储备。一旦经济出现明显减速迹象,应该毫不犹豫地动用税收等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