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胀之年
1. 中国和美国大豆产量减少
在经过了前三个年度大豆市场的长期萧条之后,中国和美国的农民在2007年的春播时期均对新季大豆的播种表现出了低迷的兴趣,而在之前一年的时间里,玉米市场在生物能源的带动下强劲上涨,致使玉米在与大豆种植效益的比较中得到农民的睛睐,由于大豆与玉米属于同季作物,两者之间存在着土地互竞关系,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这样,在2007年的春播时节中美两国的农民均不同程度地缩减了大豆的种植面积。
在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主产区黑龙江省在今年夏季遭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据当地气象部门报告,从6月初至7月下旬,该省东部的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市和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连续50多天干旱少雨,三江平原地区降雨与历年同期相比为有记录以来最低。 至7月底,该省有58座小水库干涸,松花江佳木斯水位比历史同期最低水位还低0.33米。至7月底,全省的受旱面积达到了322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为1713万亩,绝产面积为111万亩,受灾最重的集贤和桦川两县的绝产面积分别达50万亩和32万亩。上述两个县均是黑龙江省的大豆主产地。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天气状况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大豆单产的下降,并带来总产量的减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今年我国大豆的单产量为1.609吨/公顷,其中黑龙江地区大豆的单产为1.46吨/公顷,黑龙江主产区大豆的单产水平低于全国大豆的平均单产水平这在往年并不多见。在国产大豆总产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我国食用大豆消费量的稳步增长,直接带来了榨油用大豆消费量的下降,国产大豆的市场炒作概念由此摆脱了油用大豆的概念,转入食用大豆的炒作概念,国产大豆与国际大豆的比价关系也因此而变为内强外弱的格局。
2。全球大豆的需求量稳步攀升
由于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总体经济状况的好转,全球大豆需求市场多年来一直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其中,中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旺盛是全球大豆消费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2007/2008年度中国大豆的消费总量较上年度增加272万吨,为4835万吨,2007/2008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度增加了110万吨、-95万吨、495万吨,分别为5430万吨、3268万吨、4004万吨,全球大豆的总消费量达到了23526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060万吨(数据来源:USDA)。
2. 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量下降
在全球大豆需求量增长的情况下,全球大豆产量的减少就带来了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量
的下降,由于中国大豆减产幅度较大,使得2007/2008年度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大幅攀升,为3400万吨,而上年度仅为2873万吨。产量的下降、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美国大豆的期末库存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2007/2008年度美国大豆的期末库存量较上年度下降了1086万吨,为476万吨,下降幅度高达69.5%,全球大豆的期末库存量较上年度下降了1534万吨,为4732万吨,下降幅度为24.9%。(数据来源:USDA)
3. 周边市场推动大豆市场牛市
2007年全球经济状况总体向好,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大幅攀升并带来了国际贸易量的上升,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2007年,国际海运费出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大幅上涨行情。作为全球大豆最大的进口国,国际海运价格的上涨带来了进口成本的增加,美国墨西哥湾和阿根廷港口运至我国沿海港口的粮船海运费分别由2007年1月初的56美元/吨、64美元/吨涨至2007年12月末的120美元/吨、132美元/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海运费的涨幅分别高达114%和106%。美元汇率的长期疲弱、国际原油市场的持续走牛、生物柴油的广泛应用,这些因素均是2007年国内外大豆价格大幅攀升的又一助涨因素。
大豆市场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1. 中国的产业政策将促进国内大豆的生产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为3082万吨,同比增幅为9%,进口油菜籽83.31万吨,同比增幅12.8%,进口豆油282万吨,增幅82.9%,进口菜籽油37.5万吨,增幅751%,进口棕榈油510万吨,增幅0.2%。油料、油脂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显现了国内市场油料、油脂供需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其中植物油整体进口量已超过了国内的生产总量,这一状况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农业作物种植中油料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油料总体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现实,而国内油料油脂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加大了国内油料、油脂的供需缺口,国内油料、油脂自给率逐年下滑。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油料生产的快速发展,2007年11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意见》说,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发展油料生产要避免与粮食、棉花争地,把重点放在主攻单产上,同时要调整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培育东北及内蒙古高油大豆、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黄淮海榨油花生以及特色油料等优势产业带。力争到2010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比2006年扩大6%左右,总产量增长14%左右。
相关扶持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大油料良种推广补贴规模和作物范围,为促进我国大豆稳定发展,2008年大豆良种补贴规模拟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继续补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高油大豆;逐步将油料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继续支持大豆、豆油、菜子油期货交易;坚持食用优先,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从紧控制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出口等。过去5年来,国家对大豆生产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使得项目区的平均亩产和含油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相关政策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2.中国豆类市场的消费潜力仍然很大
2007年10月中旬,中共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与以往不同的是,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人均”一词,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人均GDP不会国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出现减少状况,而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将会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十七大也强调了今后的经济工作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随着未来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政府对消费市场的重视,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增长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104.7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8.8%,单月增幅创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1至11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从政策面看,政府扶持的主体是农民及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这些群体在国内人口中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收入上来后,对国内消费市场将会产生持久性的推动作用。
2007年,国内肉类、禽类和蛋类价格现了历史少有的上涨行情,肉禽价格均大幅度超过往年的价格水平,肉禽蛋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带动了CPI价格指数的上涨并带来的国内通账的压力,为了解决肉禽蛋市场的供需矛盾、缓解通胀压力,政府在2007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资金、补贴、税收、防疫等方面给予饲养殖业以扶持。
随着政策的落实、市场价格的上扬,从2007年年下半年起,国内养殖业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尤其是生猪生产形势尤为明显,据相关机构统计数字,2007年10月份,我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3.4%,月环比上升1.9%,生猪出栏同比增加3.1%,环比增加16.6%;至三季度末,我国奶牛存栏1517.5万头,同比增长12.2%,奶类产量2715.9万吨,同比增长14.2%。由于饲养周期较长、市场价格坚挺、政府鼓励政策等原因,可以预计国内饲养殖业将会保持较长时间的增长过程,这将带来蛋白粕(豆粕)消费的良好前景。
3.美国和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会增加
2007年12月中旬,美国私人分析机构Informa公司在其报告中预估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将会增加,而玉米的种植面积将会减少,预计美国2008/2009年度,大豆播种面积为7000万英亩,高于USDA预估的2007/08年度6370万英亩播种面积,玉米播种面积为8740万英亩,低于USDA预估的2007/08年度9360万英亩播种面积。2007年全球大豆市场大幅上涨的价格给美国农场主以比较种植效益的指导,这是2008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将会增加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豆与玉米间存在着土地互竞关系,也即在相对固定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中,一种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会带来另一种种植面积的减少。按照美国农民的往年种植惯例,当大豆与玉米的比价关系处于2.2~2.4之上时,农民愿意多种大豆而少种玉米,反之则愿意多种玉米,从2007年年初起,CBOT大豆与玉米的比价关系就扭转了之前三年震荡走低的格局一路走高,至2008年2月1日,近期合约5月合约的比价已攀升到2.55:1,而具有收获比较效益的11月大豆与12月玉米间比价则上升到2.42:1,这样的比价关系已经远远地大于上年同期大豆与玉米间的比价关系,这样的比价信息将会促使农民在2008年的春耕生产时期扩大对大豆的种植面积。
由于目前2.42:1的比价关系正好处于种豆与种玉米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样的比价关系可能会使得美国农民在选择更多地种植大豆还是更多地种植玉米之间产生困惑而犹豫不决,2008年美国新季大豆的种植面积到底能扩大多少目前尚难以确定,只有当比价关系站稳在2.4-2.5之上的水平,大豆的种植面积才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离春耕生产尚有一段时间,未来大豆与玉米间的相对强弱变化还会对2008年的春播产生影响。
大豆与玉米间的比价效应同样也会影响我国农民的种植意向,从经济学上来说,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效益应是等同的,即:种大豆的效益=种玉米的效益,当这一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农民的种植意向也就发生改变。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种大豆的效益=大豆价格*大 豆单产,种玉米的效益=玉米价格*玉米单产,进而得出这样的公式:大豆价格/玉米价格=玉米单产/大豆单产。把这样的比值与近十多年来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作个比较可以看出(见图),当玉米与大豆单产的比值出现上升状态的时候,延后二到三年的时间里,大豆的种植面积会增加,反之,大豆的种植面积会减少。由图表可以看出,最近三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效益的相对改善,国内玉米与大豆的单产比值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上升,这一现象透露出未来一至二年的时间里,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可望出现复恢性的增加。
4.本年度南美大豆作物参差分明
至2008年1月份以后,巴西、阿根廷大豆生长先后进入对最终单产起重要作用的结荚期,2月份以后,巴西南方部分地区的早熟大豆将提前收割,2007年第四季度巴西大豆自播种以来整体天气形势适宜,第一和第二主产区马托格罗索州及巴拉那州雨量充沛、土壤墒情也不错,作物长势良好。充沛的雨量并未导致大豆锈病大面积发病的几率,至今为止只在马托格罗索州发现了两例、戈亚斯州发现了10例,而米纳斯果亚斯州则没有发现。
相比之下,阿根廷大豆产区的天气状况则不容乐观,本年度阿根廷大豆自播种以来一直受到旱情的困扰,12月中旬和1月下旬阿根廷中部产区曾出现过短时期的暴雨降温过程,但大豆总体生长所面临的来自干旱的压力并未因此解除。2008年1月下旬,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在其发布的周报中称:“受干燥天气影响,大豆单产至少将比上年减少6%,一些种植计划可能会放弃。”本年度虽然阿根廷大豆的播种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但是由于受到干燥天气影响,但大豆产量的预期可能会低于上年度,USDA在1月份报告中预测的数据为2007/2008年度大豆的产量为47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0万吨。
就目前来看,巴西大豆最终的产量与近期相关权威机构的预测相差可能不会很大,而阿根廷大豆的最终产量将面临着一个不确定情况,由于2月份以后阿根廷大豆生长将进入结荚期,届时天气因素将起十分重要影响。本年度以来,美国农业部把阿根廷大豆产量的预测数据一直维持在4700万吨,后期这一数据存在着下调的“可能会”,调整多少还需看天气变化的程度,目前难以确定。近期CBOT大豆价格的上涨已经为阿根廷大豆产区因为可能的旱情建立了升水模式,市场也在消化这一预期。同样道理,如果阿根廷天气最终未能如市场预期那样干旱而出现降雨的话,那么市场回吐先前的预期也是可能的。这正是市场后期将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5.全球大豆库存仍将处于供给偏紧状态
目前,国际粮食市场面临着传统消费刚性增加以及新型生物能源大幅增加的挑战,由于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消费在不断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6年全球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87公斤上升到314公斤,平均每年增加0.56%,全球粮食总消费量由1990年的14.71亿吨上升为2006年的19.86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86%。大豆消费市场面临着同样情况,人类在食用大豆及豆油消费数量增加的同时,人类对肉类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这推动了大豆需求量的增长。全球大豆消费量由2000/2001年度的17369万吨上升到2007/2008年度的2352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5.06%。
近两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助推国际粮食价格走高的又一因素,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生物能源的替代、应用成为了各国开拓新能源的渠道,生物能源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近两年来国内外玉米市场价格的坚挺即原自于玉米乙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豆油,作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随着生物柴油的广泛应用其消费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推动了豆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可以说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豆类产品的食用、饲用以及生物能源的应用将会使得大豆市场的消费得以持续增长。
反观全球大豆的生产情况,2000年以来,全球大豆的生产波动性较大,大豆的生产既受制于天气的变化又要受到玉米、棉花等农物争地的影响,2003年由于美国天气干旱,导致产量下降、价格上升,之后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大量的农作物耕地又被价格坚挺的玉米所挤占。大豆产量的大幅波动带来了市场价格的熊牛转换。
从2008年大豆生产的预测看,由于玉米价格依然强劲,大豆价格的上涨能给农业种植户带来多少扩种信息,市场普遍持谨慎态度。从美国大豆的生产信息看,按照美国分析机构Informa公司2007年12月份所预估的7000万英亩数据看,这比2007/2008年度6370万英亩播种面积高出了630万英亩,或者说在2007/2008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9.89%,与往年相比,这一增幅算是比较大的,但这却依然大幅低于2005/2006年度的7550万英亩,也低于2004/2005至2006/2007三个年度平均的7423万英亩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的产量尽管会有所增加,但依然难以弥补大豆消费所留下的缺口,全球大豆的供需面依然会处于供给偏紧状态。
豆价的高胀还需理性的投资
2008年伊始,当CBOT大豆价格接近13美元/蒲式耳、国内大豆价格接近5000元/吨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这一市场,国际原油价格在触及了100美元之后市场还有多少上升动力、2008年美国及全球的经济增长是否会趋缓、欧元兑美元汇率在升至1.5大关面前是闯关成功还是受阻回落,美联储加息能否持续,周边市场的变化对大豆市场的影响是推动力还是拖累,投资者还需理性观察,从目前的宏观格局看,推动力正逐步下降。
从大豆市场自身的因素看,目前南美的巴西大豆生长情况处于良好状态,阿根廷大豆产区自播种以来一直受到干旱的困扰,但总体旱情并没有发展到严重状态,据来自DTN气象机构在2月1日的预报中称,在2月上旬的时期里阿根廷大豆产区将有机会出现额外降雨降温天气,这样在南美大豆进入最终收割期的这段时期里,南美大豆生长出现大问题的几率已经大幅下降,后期天气影响的余地将会越来越少。
2008年中国和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将会部分弥补因需求增加所带来的缺口,周边市场对大豆市场所形成的上涨推动力将会有所下降,全球大豆的需求依然旺盛。2008年大豆市场波动将会比过去两年更为频繁、波动幅度也将会更大,但总体价格重心将会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