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价格上涨,基金减持头寸
但是,次级债影响扩大化,经济衰退,可能只是多头减持的一个借口,资金在前期拉升炒作之后兑现获利是主因,这也成为一个合理的时机和借口。我国盘面也跟随了这波下跌潮流,而且从基本面来讲,疯狂背后也的确有不少利空因素限制了油脂不断的上涨。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7 年12 月份我国进口了293 万吨大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1%。 2007 大豆进口总量为3082 万吨,比上年增长9.2%。加上国产大豆数量,2007 年我国大豆市场供应量估计为4600 万左右,和4500 万吨左右的需求的相比,供求是平衡的。2007 年12 月中国豆油进口量为26 万吨,该数据略低于06 年同期的262754 吨的进口量。1-12 月中国累计进口了282 万吨豆油,较07 年增长83%。进口豆油加上国内压榨量,后期一段时间内供应应当是充足的。
当前大部分压榨企业已经完成了春节前备货采购,春节后又将迎来停产检修期和消费淡季,大豆及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的动力已经减弱。目前,油厂仍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由于豆粕需求仍低迷,使油厂在油脂报价上保持了坚挺,而外盘的高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一高位。但是,随着外盘回调的开始,油脂报价出现松动,除东北地区报价仍保持外,沿海港口毛油、四级豆油报价均出现回落,但每天也只以50-100 的温和下调为主,除东北地区外,主流四级豆油报价目前仍集中在12000-12200 左右,比此前一周最高峰回落200-400元,仍比较坚挺。
但贸易商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随着年关将至,贸易商出货倾向积极,但高价位使终端采购需求清淡,成交很一般,买家随购随销,而外盘回落,贸易商心态更加不稳,报价比较混乱,调低报价的倾向比较强烈。这也使得目前的市场震荡波动加大。
另外海运费降低,南美毛豆油进口成本也在11000 元/吨以下,低于当前国内四级豆油的价格,这对国内期现货价格均形成抑制。期货高位回落情理之中。而且后期这一因素的影响仍会继续在盘面表现。
政策因素仍值得关注,前期传闻40 万吨采购豆油预计在1 月中旬左右到港,国家可能会在“适当”时机投放市场。而近日商务部发言人也声称,“随着近期进口食用油数量增加, 加上储备食用油陆续投放市场,增加上市量,今后一个时期,包括春节在内,我们估计国内 市场食用油价格因为受进口的影响还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是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不会出现脱销断档。”前期推动国内油脂上涨的供给紧张因素可能有所淡化,再加上近期出 台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防止油脂价格过快增加的政策震慑力会在节前发挥很大的稳定作用。
1 月国内油脂价格高升,涨势有望趋缓
因此,在以上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豆油出现回落,但由于现货仍存在坚挺的基础(油料供给偏紧,进口油料油脂价格仍在高位),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回落之后,现货豆油价格总体 仍是高位稳定的,而期货市场则可能在相应的回调过后,赢得更多的上涨空间,只不过,由于前期急跌的破坏性能量较强,而利空因素影响持续,后期的涨势可能更平缓一些。在理性而缓和的上涨中,市场的承受度和接受能力也会变强。
棕榈油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从大环境看,德国汉堡《油世界》预估全球2008 年棕榈油产量将达到4140 万吨,较2007 年增加370 万吨。预估主要出口国马来西亚2008 年棕榈油产量为1690 万吨,较其12 月时的预估增加10 万吨,较2007 年产量增加110 万吨。泰国、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棕榈油产量预期亦将大幅增加。这对于后期较长时间马盘棕榈油的走势影响偏空,不过,由于油脂市场总体长期偏紧状况不变,棕榈油产量的增加的影响可能 会被冲淡。此外,棕榈油近期的出口问题影响较大,由于价格高企,出口量大幅下滑,需求低迷,这成为棕油下跌的重要因素。据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称,2007 年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为1370 万吨,比2006 年的出口量1440 万吨减少了5%。在外盘下跌的同时,近期也是国内棕榈油的消费淡季,市场成交清淡,高价更是抑制需求,近期油脂上涨中,棕榈油上涨最快,而在回调中,它的跌势也最猛烈,普遍从前期的10200 左右跌至9700 元/吨附近,个别地区跌幅超过700 元。在后期运行中,年后随着天气转暖,需求可能有所增加,但高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也将可能使棕油在回调之后的反弹中步入缓涨或震荡走势中。而就国内目前局势来说,现货在跌至9500 元附近有望企稳。
菜籽油相对坚挺,现货报价保持高位坚挺,供给有限而需求刚性稳定仍是保障其高位运行的砝码。而期货盘面将主要跟随豆油的波动。
综合上述,在疯狂上涨,急速下调的洗礼过后,市场交易将会趋于理性,油脂市场牛市形态未改,只不过,可能变为一头慢牛,以时间换空间,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