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2006年豆油市场牛市启动之初的第一浪,2007年国内豆油期货在CBOT豆油带动下,于3月9日结束了6500—6800的振荡盘整,进入上升通道,价格一路走高2007年12月28日的10586,为十几年来的高价,并在2008年1月17日又创新高至11202元。同期,国内现货豆油价格也随着期货行情走强而一路走高。
2001—2008年豆油现货价格对比图
二、近期影响因素分析
(一)众多利好共振催生豆油牛市
1.2007/2008年度大豆供需将依然偏紧
2007/2008年度全球大豆供应偏紧。美国农业部上月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7061万吨,比2006年下降18.6%。中国大豆产量为1430万吨,比2006年下降11%。北半球大豆减产令全球大豆供应趋紧,唯有南美大豆产量增加才能弥补北半球的减产,缓解全球大豆供应偏紧格局。USDA报告数据预测,巴西大豆本年度产量为6200万吨,比2006年增产300万吨左右,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计比2006年下降20万吨至4700万吨。对比一下,预计2007/2008年度南美大豆的增产幅度大致在300万吨左右,而本年度单美国的减产幅度就达1616万吨,因而南美大豆即使在2008年第二季度获得大丰收,也远不足以弥补北半球的减产幅度。且第一季度是南美的夏季,产区出现高温干旱的可能性较大,对作物的单产水平有较大影响,使得南美大豆的最终产量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因而,2007/2008年度全球大豆供应紧张几成定局。USDA上月供需报告数据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大豆总产预测为2.2159亿吨,消费总量则高达.3520亿吨,产不足需,全球库存进一步下降,预计本年度全球期末库存为4732万吨,比2006年下降22%左右。大豆的供需紧张给大豆期价产生了较强的利多影响。
2.油脂需求逐年增长
2007/2008年度全球豆油总产量预计为3797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68万吨;需求总量为3805万吨,比上年度增长237万吨,需求增速高于产量增速,主要是因为豆油在生物燃料领域的需求增长较快,期末库存从上年度的304万吨减少到257万吨。
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豆油进口量为280万吨,比2006年的150万吨增长了83%。棕榈油进口量为440万吨,比2006年的420万吨增长了5%。菜籽油进口量预计为37.5万吨,2006年为5万吨。过去7年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几乎了增长了一倍,从1999—2000年每年每人9.5公斤增加到2007年度预期的17.1公斤。2006—2010年期间,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加上全球人口增长,预计全球植物油消费增幅将达到14%。在此期间,印度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将增长200%,中国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将分别增长140%和200%。
中国豆油供需平衡表(2007年12月)
3.原油价格暴涨推动植物油行情上涨
在原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同时也是为了积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都在积极发展生物燃料产业。欧盟以菜籽油和葵花籽油生产生物柴油,而美国则有80%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是来自豆油。巴西也利用豆油生产生物柴油。美国能源信息局(E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2006年度美国生物柴油产量为9080.4万加仑,随后两年生物柴油产量高速增长。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指出,预计2007/2008年度美国豆油产量中有20%将被用来生产约5.8亿加仑的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得豆油的消费领域大幅扩张,消费增长潜力巨大,这就使得全球的植物油产量必须大幅增长才能满足生物柴油的需求。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油脂广泛在生物柴油领域应用,已经使其与石油价格关联更加紧密,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直接对国内油脂市场形成利好。近几年农产品价值一直被低估,生物燃油需求的增长使得工农业产品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而植物油在工业领域应用上的拓展,也使得农业产品的价值潜力得到充分体现。
美原油与豆油周线走势对比图
4.棕榈油产量降低对豆油价格形成支撑
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中国植物油总消费量为2260万吨,其中豆油的食用消费量达到833万吨,占整个植物油消费量37%;棕榈油预计2006/2007年度进口量为600万吨,占植物油消费26.5%。
受洪水影响,马来西亚2007年的棕榈油产量估计为1570万—1580万吨,较此前预期的1620万吨的产量下降了近50万吨,预计上月棕榈油产量仅有150万吨左右。
在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仍高企在90美元/桶附近,2007/2008年度预期全球豆油产量增长无法满足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市场对棕榈油的需求仍会继续保持旺盛,价格的高企也不能限制市场的需求,棕榈油市场的牛市根基相当牢固。棕榈油和豆油的比价关系对豆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马来西亚棕榈油和大连豆油走势对比图
5.国内外经济步入通胀周期
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波及全球。国内的CPI也屡创新高,去年11月份增幅达到了6.9%,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尤其是食品类CPI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整体CPI,豆油价格与之有明显的联动关系。有专家预测2008年春节前后CPI可能有减速倾向,但全年CPI的增长仍有可能突破5%。
6.美2007农业法案为农产品市场火上浇油
前不久,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2007农业法案,这无疑对牛气十足地农产品市场更加火上浇油,其生物能源的计划的扩张将令农产品供应更加紧张,而其中豆油、玉米将受到直接影响。
7.美元贬值成为商品上涨原动力
自2002年以来,美元兑一揽子货币汇价下跌23%,在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元的贬值对商品期货价格的带动更加明显。美元的贬值势必造成美国农民的损失,而巴西雷亚尔的持续升值也影响巴西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因此在美元贬值的同时,只有商品期货的价格上涨才能维持原有的商品价值不变,保护农民的利益。
(二)牛市征途中的不确定利空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自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大豆等加工制品征收暂行性出口关税。
另外,国家进口的40万吨毛豆油将会在1月下旬陆续到港(免进口关税增值税),市场仍在保持观望。因为前期拍卖豆油的活动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此次的进口豆油到货销售,市场普遍预计,国家会委托中粮系企业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已降低豆油价格。依据目前的外盘价格,国外进口毛豆油进口成本在9800左右,与目前的期货价格相差1000元/吨,这也为后期豆油价格的回落留下空间。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粮食等价格推动导致。在此情况下,取消小麦等5种粮食作物的出口退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商品的出口,保证国内供应,从而缓解国内粮油价格的涨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已经意识到物价水平结构性上涨的压力,相信后期结构性调控的政策将会陆续推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延缓价格的上涨。
2.南美产量的不确定性
根据USDA报告数据,预计巴西大豆本年度产量为6200万吨,比2006年增产300万吨左右,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计比2006年下降20万吨,为4700万吨。目前,当地降雨量已回归至历史平均水平,对巴西大豆早期生长十分有益。南美大豆得收割期在2月份之后,在南美大豆集中上市之前,CBOT大豆、豆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上市之后由于供应增加,不排除有调整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现象引起的南美干旱将严重影响南美大豆的生长情况,在全球油料供应紧张的时候,如果真的出现拉尼娜现象造成大豆产量降低,脆弱的大豆供应将会更加紧张,大豆、豆油价格将会再创新高。
3.人民币升值因素
自2006年5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以来,人民币升值呈现持续加速势头.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影响较为直接,因此被市场看作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达到国产大豆产量的两倍有余,同时我国植物油进口数量在逐年加大,因此人民币升值对粮油价格的走势,尤其是对进口粮油的成本,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根据CBOT价格计算到港理论进口成本时,人民币每升值0.1元,大豆进口到港理论成本即降低60元/吨,豆油进口理论成本降低137元/吨左右,棕榈油进口理论成本也降低120元/吨左右。虽然单位减少的数值较为有限,但是就整体来看,千万吨的进口总量带来的是上亿元的成本节省,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可忽视。
4.原油市场的冲高回落
近期,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100.09美元/桶的价格回落到目前90美元/桶附近。从长期看,原油的期货价格还会有冲高的可能,但是对供应忧虑的减少、对冬季取暖油炒作的结束、伊朗危机的逐渐淡化以及对冲基金的获利减仓,都为原油期货价格的回调埋下了伏笔。而随着原油价格的回落,工业用豆油的数量也会减少,价格将会有所回落。
三、豆油后市展望
基本面利多将长期影响CBOT的走势。目前CBOT大豆仍在高位运行,预计南美大豆全面上市后,因为供需关系的改善,获利多头随时都可能出现平仓引起价格下跌,从而引发市场的宽幅振荡。随着美豆油价格的一路走高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场的恐高心理也在日益加剧。
统合分析,笔者认为,豆油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仍有可能创出新高,之后随着供需局面的逐渐改善、基金的获利平仓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的不断出台,豆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缓慢回落。但是,因工业属性强化及豆油需求日益旺盛,大豆原料的供需偏紧将长期支撑豆油的牛市格局,豆油的价格波动区间也会因此上移至8500—11000元/吨。消费者对高食用油价格时代的适应性及承受能力将在2008年被迫增强。(宋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