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宏观调控PK通货膨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17  
     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是今年1月14日,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这是继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保持物价稳定工作和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后,一周之内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关于价格监管的会议。

    宏观调控对于商品期价来说,在2008年受到影响最大的可能就属农产品了,因为整个2007年有色金属价格已经先期进入调整格局,而农产品期价则开始大幅飙升;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也是造成全面通胀的主要原因。农产品价格成为调控重点,可以从2007下半年来一些财政税收政策中体现出来。

    从国内农产品期价走势来看,在国内CPI指数从今年4月份的3%大幅走高到8月份的6.5%之后,以豆类为主的农产品期价开始了一轮大幅上升行情。连豆主力805合约从3300元附近一路走高到11月份的4600元一带,同时豆粕、豆油、玉米、小麦均出现了一波力度较强上涨行情,11月下旬开始出现大豆、豆油两周左右的调整行情,12月初至今期价再度走高。可见国内CPI的大幅走高已经传导到了农产品价格上,而农产品价格的走高会再度引发其他商品价格的走强,这种互相传导的作用一旦形成循环,就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国家加大了调控力度,先是降低大豆进口关税、增加粮油种植补贴,后来又开始拍卖国储玉米、小麦,并且市场对于出台后续调控措施预期加强。在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强背景下,国内农产品期价将会在宏观调控与通货膨胀的夹缝中运行。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格局下的商品期价运行呢?

    首先,宏观调控作用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到这些措施真正起到作用,是有一个传导时滞的。因此,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的影响在短期来看仅仅限于心理作用,一旦这种心理淡化,市场便会重新回到原有轨道上运行,去年大豆市场的行情就是例子。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比如最为敏感的股市,一般来讲,牛市中伴随的往往是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利空调控措施,而熊市往往伴随的是降息、减税等利多调控措施,市场在出现短暂的波动之后,牛市依然继续,熊市依然下跌。道理非常简单,调控恰恰说明基本面的强劲,所以牛市中的利空调控被当作买入的时机,熊市中的利多调控被当作卖出时机,因为调控在短期内改变不了基本面因素。调控措施一般是一步一步来的,一般不会贸然采取力度强硬的措施,否则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太大,但是当这种调控措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显现作用,也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发生的时候,也就是调控压力显现的时候。比如加息,多次加息后,仍然还是负利率,只要负利率继续存在,那么热钱就很难回流到银行,流动性就很难遏制,但是一旦负利率变成正利率,那么加息的利空作用就会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宏观调控措施的时滞效应结束或者调控效果从量变达到质变,商品价格将会承受较大压力。

    其次,通货膨胀背景下,商品期价牛市难改。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是供求,但是影响因素非常多,成本就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货膨胀背景下,油、电、种子、化肥价格都在走高,而这都决定了农产品的种植成本,而且农民生活成本也在提高,这都决定了农产品的种植成本不断提高。一旦市场价格过低,农民惜售,缺乏种植积极性,就会影响供求关系。所以,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农产品价格走高是必然的。

    再次,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拉动国内价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商品价格齐涨共跌的现象更为明显,国内国外的大宗商品价格通过进出口互相传导,互相影响。目前我国期货市场跟国外市场的联动作用日益明显,比如豆类、金属、原油等,外盘的影响非常直接。在全球通胀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去年以来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一倍之多,大豆涨幅超过70%,玉米涨幅也接近50%。因此,在国际农产品牛市氛围下,国内农产品价格自然有着走强的动力。在外围农产品牛市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单独走出熊市行情的机会很小。从这个角度来说,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期货市场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上面分析来看,宏观调控尽管对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目前来看,还难以改变促成农产品牛市的基本面因素。在全球通胀背景下,农产品价格仍有继续走高的动力。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一旦上涨过快,就有可能引发全面通胀,国家不可能视之不管,所以不排除国家凭借庞大的物资储备采取硬性调控措施,短期对农产品期价带来大幅振荡。因此,农产品期价尽管在通货膨胀与宏观调控的夹缝中运行,但短期通货膨胀对于期价的支撑作用仍占据主流,不过投资者需持有谨慎心理,振荡牛市可能是农产品2008年的主流走势。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