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产”融入了“大市场”
42岁的何树文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四嘉子乡的一位大豆种植户。黑龙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年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二,达七八百万吨。黑河市又是黑龙江的大豆主产地之一,每年全市1700多万亩耕地中85%以上都种植大豆。
与当地数十万户农民一样,大豆也是何树文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何树文一家四口人72亩耕地,加上租种别人的330亩,他家一共种了400多亩大豆,到10月底收获了67000多斤。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至少可以卖到13万元。扣除土地承包费、种子、肥料、柴油等近7万元的种植成本,他家的纯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0%。
“粮食增产了,还要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增收。”何树文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每到卖粮时节,一听到走村入户的粮贩说“期货价在掉了,别人都在卖了”时,就总是纳闷,“期货是啥玩意儿?这和农民种粮、卖粮又有啥关系?”
百思不得其解时,何树文拨打“114”查到黑龙江证监局的电话,问了他们“期货是什么?可不可信?农民需不需要了解期货?”等一连串问题。在听了该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之后,何树文坐了一夜火车赶到哈尔滨,并在黑龙江天琪期货经纪公司开了户,希望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大豆期货和大豆价格的运行规律。
2005年8月,何树文被推荐去大连,参加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举办的期货知识免费培训班。经过4天的学习培训,何树文弄明白了一个道理———种地卖粮看市场,了解价格看期货。从大连回去没几天,何树文所学的期货知识就派上了用场。那天是星期五,何树文在镇上的网吧里看到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跌得厉害,在接下来休市的两天里,他马上找到一家榨油厂,把刚刚打下来的5000斤“毛粮”以每斤1.3元的价格迅速卖掉,5天之后当地的大豆收购价就降了一毛钱,半月之后跌到了1.1元。
“那年黑河大豆歉收,很多老百姓认为豆价要涨,但他们不知道,除了黑河,其他地方大豆都丰收了,结果绝大多数人家都是以每斤1.05元的价格卖的。”何树文说,这次事件之后,他深刻领悟了“会种两亩,不如会卖一亩”的道理。
“以前种地卖粮就是看往年、跟大户,粮食卖不上好价,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得准确的粮食市场信息,‘小生产’跟‘大市场’总是挂不上钩。”何树文说,现在只要盯着期货盘子,就能知道全国大豆的价格,明白自己的大豆实实在在值多少钱,在同收购商讨价还价时就心里有数,“咱村跟其他地区的大豆价格相差不会太大了。”
眼下,何树文正在张罗着把黑河地区的种植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种植协会,再通过协会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在现货市场价格较高但作物还未收获的时候,提前在期货市场上把“大豆”以高价出卖,实现“先卖后种”,“这就好像是给还在庄稼地里的大豆买了一份‘保险’,我们提前明确了销售价格,锁定了利润,就可以一心一意搞好大豆生产了。”何树文介绍说,筹备中的协会已经有四五百人报名,都是家里有几百亩大豆的种植户。
何树文说,这几年来的经历告诉他,要拓展增收渠道,就必须懂市场、会经营。“以前每年春季,我们都是根据前一年的收成、卖粮价格,加上自己以往的经验,就决定了种植的品种和面积,这样往往会出现因不了解市场状况,少种粮少卖钱和多种粮也少卖钱的情况。”何树文说,现在每天从大商所传来的期货市场信息,可以帮助广大种植户了解大豆市场信息、掌握大豆价格走势,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种什么?种多少?怎么卖?”等难题,使农民在播种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使得一家一户的生产跟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从而适销对路,帮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增收。
一项务实的惠农工程———
“信息桥”连通了千村万户
在黑龙江海伦市海北镇海北村6组,50岁的高长江轻轻地点着鼠标,大商所的大豆期货行情在电脑屏幕上滚动。这是高长江在两个月前花5000多元购置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年的无线上网费是800多元。这台电脑很快就见了效益。前几天,高长江家里的1.5万斤大豆以每斤2.05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平均一斤大豆挣到近1元的纯利润。
提起买电脑的缘由,老高开玩笑说“是大商所让他‘奢侈’了一回”,因为在经历了大商所举办的免费期货知识培训之后,期货在他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农民要致富,就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庄稼地,还必须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
一边是分散耕种的农民,他们对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及时地把握;另一边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要使分散的农民与波动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就需要一个准确、快捷的信息传输渠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2005年开始,在总结多年来服务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这一项被称为“智力扶农、市场援助”的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把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农村经纪人等请到大连,提供期货知识培训,学员们“从买火车票到食宿、培训,不用出一分钱”;二是广泛开展市场信息免费下乡活动,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手段,为广大产区农民和基层单位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公司+农户”、“期货+订单”试点,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如今,这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工程,已成为农民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纽带。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农民了解期货市场行情,从销售的环节上增收10%很容易实现。据了解,早在2003年10月,大连商品交易所给黑龙江省政府写了一封题为《关于确保种豆农民增收的紧急建议》的信件,主要内容是国内外大豆价格涨得快,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已涨至每吨3000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绝好时机;建议黑龙江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尽快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大豆供求和价格等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大豆价格情况,尤其是让农民能够利用期货价格来把握粮食销售时机,确定合理价格,从而实现增收。于是,一次为农民提供大豆期货市场价格的“特快信息服务”迅速在黑龙江展开,农民的大豆卖出价从1.1元/斤涨到1.4元/斤,他们尝到了期货市场信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接下来的2004年,大商所的大豆期货合约价格一度达到3600元/吨,大商所又向有关部门建议抓住时机扩种大豆,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种”,保障农民增收的建议。根据回访调查,当年黑龙江省参加“先卖后种”试验的农户,增加了数亿元的收入。
如今在东北地区,许多农民在田间地头“唠嗑”时就会谈到期货市场情况。这主要得益于大商所着力推行的“三农”信息服务工程。据介绍,截至2007年11月底,通过在大连集中培训和地方分散培训,大商所培训种粮大户、农村基层干部和相关企业及中介机构负责人300多班次、3.8万多人次,推动东北粮食产区自发成立协会或经贸公司20多家,中介机构50多个,覆盖种粮农民几十万人。
2003年10月,由哈尔滨市龙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办的中国大豆网正式与大商所合作,为农民提供期货价格咨询,很多农民养成了在售粮时提前咨询的习惯,如今大豆网每天接听约500人次的咨询电话,通过咨询电话受益的农民已达数万人。据龙马信息咨询公司总经理刘兆福介绍,那些经常打电话咨询的农民,在村子里都比较有带动性,通过他们的销售,带动了身边一批农民,实现了“千村万户信息服务工程”促农增收的宗旨。“目前,农民咨询的内容已经不限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与行情预测,期货知识、天气预测、种植意向、优良品种等都成为农民需要咨询的问题”。
2006年4月,由黑龙江省天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正式成立,目前已有5万余会员,主要是农民和一部分大豆种植、加工企业。该协会秘书长、天琪期货公司董事长张永滨在接受采访时说,协会现有8名工作人员,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农产品价格、农资信息、天气情况等在内的市场信息服务。据张永滨介绍,在2008年开春之前,该协会还将招募200名农民信息员,几乎遍布黑龙江的每一区县,通过他们跟踪当地大豆的播种、施肥、收割、销售等信息,并及时传递出来,让成千上万户农民跟大豆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农民朋友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市场动态,从而走上信息化致富的道路。”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以前在东北地区,在收获季节的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销售大豆,大量的大豆涌入市场,加上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对大豆价格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只能从粮食收购商处获得,因此无法正确地把握出售的时机与出售的价格。“大商所推行的这一项造福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将期货市场信息免费传递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和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
一个长效的产业模式———
生产经营驶入了“避风港”
多年以来,我国大豆均是分散种植、品种繁杂、收购零散,大豆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比较优势。记者近日在深入东北农村调查之后发现,随着期货知识的广泛传播,广大农民在大豆的种、收、贮、卖等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大豆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许多农民和大豆贸易、加工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变化最大的要数卖粮环节了。自2006年以来,逊克县奇克粮库不仅提出为农民提供无偿代储,并且对于想将大豆卖给粮库又担心价格上涨而减少收入的农民,该粮库采取了二次结算方式,每斤给付1.1元预付款,豆农随时按粮库收购价格结算,帮助农民出售手中余粮,二次结算的大豆达5600吨,帮助农民增收40万元。奇克粮库的负责人表示,他们跟农民签的是现货订单,由于在期货市场锁定了远期利润,农民的盈利就有了保证,他们也能赚钱。
而在黑河、佳木斯等地,如今一批种粮大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与当地龙头企业一样,纷纷进入期货经纪公司开户进行套期保值,越来越多的分散农户也被组织起来间接参与期货市场,他们从种粮大户、农村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的套期保值中规避了市场风险。大庆市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期货信息在农民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豆产业在“期货订单”的模式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以黑龙江本地产的大豆为原料,主要从事大豆系列产品生产和研发的大型企业,年加工大豆达550万吨,销售收入逾100亿元。总经理田仁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订单农业这种“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如果再把双方签订的大豆订单在期货市场卖出去,这个订单就几乎没有风险,“发挥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对订单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专业人士介绍,所谓套期保值,是指现货商利用期货市场买卖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来抵消现货市场中价格反向运动的过程,使交易者的经济收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套期保值可以防止价格反向运动可能带来损失的同时,有助于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该人士表示,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目前的上市品种中,一号黄大豆期货为国产大豆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套保工具,二号黄大豆期货合约与现货市场流通的大豆标准相一致,是油脂企业进行经营保值的有力工具。而豆粕和豆油期货更是为广大的油厂、饲料企业提供了方便的保值手段。
黑龙江海伦市粮食局局长郭春友告诉记者,该局拟在近期同农发行海伦支行、海伦市农业部门等发起成立一个帮助当地农民种豆、卖豆的企业,一方面同农民签订来年的大豆采购合同,一方面将采购量的80%在大商所把大豆合约卖出去。“我们对公司将进行严格的监管,目的是让这个公司为老百姓增产增收提供保障。”郭春友说,农民在播种的时候,就能知道挣多少钱,他们不用参与销售环节,但利益会更有保障。除了将农民地里种的大豆进行套期保值外,该公司还将致力于大豆生产服务,从测土、配方开始,把土地档案建立起来,再把整地、选种、施肥、农药等都统一到公司中来,“以前农民种大豆钾肥施得少,用了很多氮肥、磷肥,不仅增加了种地成本,还不能提高产量。”
如今,大豆流通、加工企业也普遍运用套期保值来降低经营风险。从2004年开始,九三粮油集团出于避险考虑,就一边买现货大豆,一边进行套期保值套保。据介绍,该公司现在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购买大豆,一是国产现货大豆,二是进口大豆,三是从期货市场上购买。这几个渠道的采购量依市场行情而定,现货价格低的时候,就多买现货;期货价格低的时候,就多买期货,一般情况而言,通过期货市场购买的大豆至少占公司加工量的三分之一。
田仁礼告诉记者,2007年春天时,大豆期货价格比较便宜,九三粮油集团就在期货市场买了很多大豆,一直到交割之后,就从大连交割仓库运回了大豆,从而保证了公司生产的连续性。“一般而言,我们在现货市场购买大豆之后,就会在期货市场反向卖出去,进行套期保值。因此,可能在现货市场赚了差价,而在期货市场亏了,或者期货赔了现货赚了,但这保证了公司的原料供应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如今,现货与期货成了九三粮油集团的“两条腿”。田仁礼坦言,没有期货行情,他就会很茫然。“大豆期货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养成了每天晚上10点半查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行情的习惯,否则睡不安稳。”田仁礼说,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与物流条件下,产品的地区差与时间差已非常透明,只有保证了稳定、持续的产品利润,企业才能确保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