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粮食大量出口助涨国内粮价的根源何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03  
     最新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1月至11月,中国小麦和玉米的出口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6.51%和85.3%,大豆的出口量同比增长24%。这些数字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担忧。在日前宣布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出口退税之际,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调整部分原粮及其制粉产品的出口关税是为了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目前粮食价格水平,缓解贸易顺差。

    目前,我国粮食出口局面与之前成品油出口颇为相似——国内越缺越出口,目前平均达到13%的出口退税率为这一出口增势起到了极强的推力。特别是 2007年前10月小麦出口几乎翻了3倍,达到180万吨。我国本身粮食供应就比较短缺,的确没有必要再补贴出口。为此,财政部去年底宣布,我国将从今年 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有专家强调,本次粮产品出口退税叫停,并征收出口暂定关税,应看作是去年以来一系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一贯性延续”,只是现在瞄准了农产品而已。尽管一些人对我国粮食出口增长不以为然,但调整部分原粮及其制粉产品的出口关税,恰恰证明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诚然,粮食出口增长当然不必演化为国内粮食通胀,但民以食为天,对国内粮价本轮上涨的背后因素必须仔细考量:粮食被赋予了外贸新属性首当其冲。

    为什么有的粮油企业热衷于增加粮食出口?根源在于逐利,在于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之间存在的价差。由于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存在巨大落差,许多粮油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更愿将在粮食出口到国外销售。如果说,抛却企业社会责任缺位的因素不提,我国粮价与国际粮价之间的巨大价差,才导致了我国粮油企业在粮食短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现在,我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一个粮食出口国,这是一种非常惊人的角色转换,如此没有计划的粮食出口的急剧增长是非常危险的。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依靠行政手段调整粮食价格的弊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供需之间往往通过激烈博弈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调控价格就应该促使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找到一个平衡点。遗憾的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在调控粮价的时候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需求淡季、国际粮价下跌时,国内粮价拒不下调;在需求旺季,国际粮价大涨时,国内粮价不上调。这种价格调控有违供需平衡规律,既无法让粮食在粮食消费旺季扩大产量、减少出口,也无法在淡季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

    伴随着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际、国内市场对粮食产品的需求将会增大。在国内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出口,将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使国内粮食供应更加紧张,产生更大的缺口。其二,我国不得不通过进口补住缺口,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从供给角度来看,加入 WTO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已经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但今年以来恶劣的气候造成了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某些粮食品种不同程度的减产,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扬逐渐传递到我国。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2007年11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达到6.9%,已经接近1996年底的水平,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引发人们对CPI继续创新高的担忧。实际上,此轮由于粮价上涨带动的CPI攀升,早在2006年底就已经显现出明显迹象,当年12月份,CPI突然大涨2.8个百分点,创下当时两年来的新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粮价上涨与粮食出口的拉动有一定关系。如果现在不取消相关粮食的出口退税,抑制粮食的出口,我国的粮价还可能有所上升。

    尽管当前我国粮食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新情况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平衡态势。如果粮食定价机制不能真实、迅速地反映市场价格,价差就会持续存在,粮食在紧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就难以消除。因此,我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从长期发展来看,以大量出口粮食获取利润的办法不可取。虽然我国的粮食没有近忧,却有远虑。我们应该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并限制粮食大量出口,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万无一失。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