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出口退税的调整早该实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我国11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6.9%,已经接近1996年底的水平,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引发人们对CPI继续创新高的担忧。实际上,此轮由于粮价上涨带动的CPI攀升,早在去年底就已经显现出明显迹象。去年12月份,CPI突然大涨2.8个百分点,创下当时两年来的新高。分析其原因,无论是央行官员还是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主要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倘若那个时候就未雨绸缪,取消相关粮食的出口退税,抑制粮食的出口,我国的CPI涨幅绝不至于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
今年,国际粮食产量大面积减产,导致粮价上升,国内一些出口商为了获取利润大量出口粮食。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至10月份,我国出口小麦1,846,877吨,同比提高206.5%。而进口则大幅下降。今年1至10月份进口了78,739吨小麦,同比降低85.5%。小麦出口数量是进口数量的23.46倍。我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一个粮食出口国。这是一种非常惊人的角色转换。因为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重于一切。如此没有计划的商业性出口的急剧增长是非常危险的。
许多人认为是国际粮价上涨带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进而,推高了我国的CPI。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国际粮价短缺下的我国粮食出口增多才是根源。因为今年的国内粮食涨价幅度远远高于国际粮价的上涨幅度。不是国际粮价影响了国内粮价,而是国内粮食的大量出口对国际粮价起了平抑作用。实际上,这种状态已经保持了三年。比如,2004年国际食品价格大涨,涨幅达到26%,而国内食品价格的涨幅不到15%。这种涨幅差异同样与我国粮食的出口有关。
粮食的大量出口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安全隐患,它增大了我国的外贸顺差,加剧了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先后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进行调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出口的加大显然可能使相关调控效果被部分化解。事实上,我国对粮食实行出口退税的条件早已发生变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实行了出口退税政策,而现在人民币是处在一个升值的过程中。
最近几年粮食出口的大幅增加还没有显出危险性,因为,我国这几年的粮食产量恰好是丰收的。问题是,倘若这种商业性出口不受制约,一旦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时将面临着何等棘手的困难?
那么,在海关有大量翔实数据显示粮食出口持续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为何不提早取消粮食的出口退税呢?
在经济安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国应该对相关重要产品的出口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随时调整相关政策,而目前在这一点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比如,成品油出口。海关最新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我国总计出口原油319万吨,总计出口成品油1430万吨。其中,成品油累计出口同比上升27.8%。在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成品油大量出口的问题,直到一些地方显出油荒迹象时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企业也才开始减少或停止出口而增加进口。倘若提前就对这种现象发出警示或采取相应措施,成品油供应的紧张状况是不是也能提前预防?
因此,对重要产品的出口数据进行严格的监控,随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越来越显出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