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够就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关话题和大家做个交流。在我的印象中,国内举办这样的农业行业的国际论坛,是比较少的。我相信,有会议主办方的精心组织,有大家的积极参与,这次论坛一定能够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体系,都离不开期货市场这一各方广为关注的话题。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期货市场不到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现在这样的景象,那就是期货市场和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中国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和美国的CME集团,共同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所以,我很高兴在本次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上,与CME集团的同仁共同探讨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农业产业发展这一话题。
今天,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二个是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三个是怎样更好的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好的利用期货市场服务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农业与期货市场渊源深远,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期货市场都是起源于农产品。中国的期货市场,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小麦交易中引进期货交易机制算起,至今已经有17年了,农产品期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近年发展情况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上市品种迅速增加,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
目前国内上市的18个期货品种(不含未开展交易的啤酒大麦和绿豆)中,农产品占了12个,其中,大豆(分为1号和2号)、玉米、豆粕、豆油和棕榈油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小麦(分为强麦和硬麦)、棉花、白糖和菜籽油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天然橡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应该说,除了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开发的生猪和稻谷,国内适合开展期货交易的大宗农产品大部分已经上市了。
其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流动性显著增强。
我国期货市场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盲目发展、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2000年市场规模最小的时候,年成交量只有5461万手,成交金额才16082亿元。但在长达七年的治理整顿后,近几年得到了稳步发展,去年成交量达4.49亿手,成交金额超过21万亿元,首次与国家GDP总额持平,今年的成交金额更已经超过30万亿元。近五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年增长率约为50%,大大超出世界商品期货20%左右的平均年增长水平。
就市场规模来说,近年来国内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高的时候在90%以上。2006年国内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占总成交的比重分别为85.66%和66.43%。2007年1-11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642,883,752手,累计成交额为357,45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9.56%和87.07%。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世界期货交易所交易量排名,2002年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前十位,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
第三,市场参与者数量增长迅速,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
由于各交易所投资者数量和结构有所不同,这里主要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情况说明。我所成立初期,市场投资群体主要以个人投机者为主,价格的涨跌起伏脱离基本面的情况时有发生,到2001年底,我所投资者开户总数42,415个,其中企业开户数才1,941个。而目前,我所开户数达360,358个,其中企业开户数达到了13,490个,与2000年5月期间企业客户数量最低时的795个相比,7年时间里翻了17倍,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从最近现货企业参与交易的情况来说,企业客户的交易量占到我国总交易量的16.36%,持仓量占总持仓量的54.54%,现货企业的持仓基本上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与成熟的国际期货市场结构基本相当。由于现货企业的积极参与,期货价格的波动基本上与基本面保持一致,而且与现货价格的波动紧密相连,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第四,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功能有效发挥。
一方面,近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上几次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但国内期货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说明我国期货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生产、贸易的重要参考。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对大宗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和国际农业竞争等因素,又使农产品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和价格风险,这就迫切需要发挥期货市场所的价格发现和管理风险的功能。
另一个原因是国家的高度重视。正是看到了上述原因,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更具体地提出了要培育油脂、油料期货市场。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上市的13个新品种中,有10个是农产品。可以说,这些年国家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再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和有效监管。这几年,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国内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如重新修订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四个行业管理办法;期货市场的监管不断深化,如成立了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期货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市场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大家都知道,期货市场是一个给商品定价的地方,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对现货市场和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得这样好,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作用的情况怎么样呢?我认为,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至少在三个层面发挥了三种作用,给农民提供了指导,给企业提供了工具,给政府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从生产者来看,期货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
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能够给出上市品种未来长达一年的预期价格,农民可以根据这个预期的价格,种地卖粮,能够有效增加收入。
从我们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情况来看,我们一直在探索期货市场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的路子,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在2003年10月,我们根据调研掌握的产地大豆卖价过低的情况,我们写信给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建议以期货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卖粮,通过迅速传播期货价格,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创下16年来的新高,我们向国务院提出抓紧时机扩种大豆,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种”,保障农民增收的建议。根据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回访调查,当年黑龙江省参加“先卖后种”试验的1200多个农户,增加了数亿元的收入。
2005年以来,我们大商所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免费培训种粮大户、粮食企业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干部3.8万人,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出现了一批运用期货市场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试点案例。
例如,在黑龙江省海伦和望奎等地,2006年春播,按当时06年11月和1月份期货价格,每公顷种植玉米要比种植大豆多收入200多元,部分农民在期货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多种玉米少种大豆,抓住了秋收时玉米数年来的高价。根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2006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比2005年增加515万亩,农民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增收了10多亿元。
农民要增收,不仅要种好地,更要卖好粮。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实践,看期货价格卖粮已经成为很多东北农民卖粮的常规模式。农民卖粮不再是过去看邻居卖多高价,问小贩多收什么价,而是上网看看期货价格,关注电视上的行情报价,或打电话问问期货价和外面市场价。大商所这几年一直委托中国大豆网和中国玉米网为农民开展免费电话咨询服务,据他们统计,今年秋收后,大豆网和玉米网平均每家每天接到咨询电话300多个。问的内容不再是现在卖什么价,能不能卖,更多的是期货价多少,进口价怎样,怎么看今后价格走势。大豆、玉米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望远镜”和“风向标”。现在,在黑龙江省,农民流行着这样一些口头语:“多种两亩,不如卖好一亩”,“一年收成卖两年钱”,“生产损失市场补”,“农民卖得明白,小贩赚得清白”,这些都反映了东北农民在期货市场影响下出现的新变化。
其次,期货市场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的有效工具。
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目前,在大连期货市场,有1万1千多家现货企业参与期交易,这个数量不到我所总客户数量的5%,但是,这些企业的交易量却占到了市场的近30%,持仓量占到近40%。整体上看,国内规模以上玉米、大豆经营企业基本上都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通过期货回避价格大幅波动中的经营风险。
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比如,他们根据期货价格的特点,在大豆期货价格呈下跌趋势时,适当控制原料库存,加快产品销售,少留库存;在大豆价格呈上涨趋势时,加大原料采购力度,控制产品销售节奏。
再次,期货市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参考,增强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例如在2005年3月,为缓解国内玉米丰收、价格走低的压力,国家实施了出口退税、发放300万吨配额的举措。期货市场以高度的敏感性对国家这一政策做出了反应。早在当年2月,玉米期货价格就因预期政策变化开始反弹;3月上旬政策出台后,玉米期货价格10多个交易日上涨150多元/吨,涨幅13 %,产区玉米现货价格随即上涨。由于期货价格信息公开透明,有较大的市场穿透力和影响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涨价信息当天就传到现货市场的各个层面,特别是直达农户,农民对价格上涨信息能够及时充分了解,改变了以往现货市场传递环节多、周期长、中间截留等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前面曾经提到过,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并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国际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上市品种上。目前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品种18个,其中农产品期货12个,而国际上有约300个商品期货品种,其中农产品就有数十种之多。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农产品期货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还不能满足农业广阔的避险需求。
二是体现在市场规模上。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量2.25亿手,仅相当于世界期货期权成交量约118.59亿手亿手的1.9%,(手数按照单边统计比较)这与我国GDP占全球总额5.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总额超过5%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是体现在同现货市场的关系上。从我所和美国CME集团的大豆、玉米市场情况的比较来看,2006年我国的大豆期货交易量是我国大豆产量的10.98倍,而美国大豆市场的这个比例达到35.5倍;同期我国玉米的期货交易量是玉米产量的9.3倍,而美国玉米市场这个比例为22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没有做深做细做厚。
此外,在市场效率、投资者结构、开放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也都与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现货产业基础是坚实的,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国是农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在2006年世界银行选取的16种大宗商品中,我国的棉花、大米、茶叶3种商品的产量以及棕榈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玉米、大豆、小麦产量以及天然橡胶4种商品的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大麦、棉花、棕榈油、菜籽油、豆油、豆粕、大豆、小麦、天然橡胶9种主要农作物2006年进口量排名居国际前三位。从成熟期货市场同现货市场20至40倍的比例关系看,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下,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有条件成为大宗农产品的定价中心。我们应该做大做强自己的期货市场,承担国际市场分工,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我国和美国分处不同的时区,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形成亚、美两个时区的价格形成中心,从而满足不同时区连续交易的市场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发展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与芝加哥互有分工的东方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
要使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为东方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不懈努力: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说,一是需要继续支持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尽快推出生猪、稻谷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扩大期货市场为农业产业服务的覆盖面。二是从金融政策上支持农业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目前,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对粮食收储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进行配套资金支持试点,迫切需要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三是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对外开放试点,引入期货市场QFII制度,引进合格的境外会员和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增强中国期货市场定价的权威性。
其次,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迫切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期货知识培训,加大对农民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多年来,国家对农民培训工作极为重视,但培训内容多偏重于科技方面,市场知识方面的培训比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知识对农民更加重要,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关键。因此,需要在现有培训体系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期货知识的培训。此外,应该切实有效推动期货信息的及时准确传播,这对于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把握售粮时机和价格都非常重要,上个星期天的新闻联播就期货价格信息的作用又一次进行了报道。
第三,从产业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培育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开展期货加订单生产模式。由于我国的农民居住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小,让一家一户的农民去期货市场上直接回避风险不现实。因此可以鼓励支持采取“公司+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积极鼓励订单企业将从农民那里转移过来的风险,通过期货市场再转移分散出去,为农民架起通向市场的桥梁。
第四,从期货市场的角度来说,一是要把现有的上市品种做深做细做厚,不断改善投资者结构,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价格的权威性;二是要继续上市新的品种,不断拓宽服务产业发展的广度;三是要加大为产业服务的力度,拓展为产业服务的深度,明年,我所将深入开展“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实现企业与农民的有效对接。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