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卖场记者了解到,自十月份以来到现在,食用油的价格开始上涨,其中大豆油的涨幅最为明显,除了食用油,肉类、蔬菜等食品的价格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食品类价格的增长给他们的消费支出带来了压力。
根据今天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统计,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油脂价格上涨35.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8%,猪肉上涨56.0%,鲜蛋价格上涨10.0%,水产品价格上涨6.8%,鲜菜价格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调味品价格上涨4.0%,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那么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了?社科院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给出了他的看法。
社科院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这毫无疑问是通货膨胀,6%的物价上涨应该是通货膨胀。”
齐所长认为,现在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或者是接近不降,上涨的产品涨幅越来越快,这就出现一种全面的价格上涨,已经不再是结构性的价格调整,而是转向了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齐建国:“那么实际上综合的物价水平,CPI全年下来也就是4.5%左右,就是你今年的增长速度是11.6%,那么相比起来应该说是非常正常的。”
今年以来月度CPI涨幅节节走高,尤其看到猪肉、禽蛋、食用油,这些天天少不了的食品大幅涨价,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这会不会又是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前兆,但从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据中,记者还发现,有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反倒在11月份明显下跌,这又是怎么回事?
在一家超市的电器销售区,记者注意到,许多家电都打出了降价的广告牌,前来选购微波炉的李先生也告诉记者,相对于几个月之前,家电产品的价格总体下降了不少。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在这几个月内,家电产品的销售价格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在一家超市同一层的服装销售区,记者也走访了一些前来购物的消费者,他们对服装价格的感受也大都相同,除了日用品之外,衣服价格上还是比较便宜。负责服装销售的王经理告诉记者,服装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在近几个月也有所下降,整体价格的降幅达到40%左右。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市内几家手机卖场,在位于中关村的一个联通营业厅,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消费者,发现他们都感觉到了通信资费下降给自己带来了实惠。
作为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通费用目前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大多数北京市民来说,地铁正式全面降价,给老百姓的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感受到服装、电器、通信、交通等费用价格下降的不仅仅是北京市民,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6%;市区交通费价格下降0.3%;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8.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5%,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7%。
对此,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赵锡军教授,他认为6.9的CPI指数已经超出了预期。然而大家所关注的是,是否就此意味着已经是通货膨胀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目前来看是一个过渡,结构性为主,但是在向通胀过渡。”
赵锡军认为,6.9的CPI指数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到来,因为服装、文化、交通、通讯等数据是下降的,这就说明结构性的因素还是一个主导的因素。
赵锡军:“这里头还是结构性的因素起的主导型作用,也就是食品类的价格,和居住类的价格上升还是比较快,其他方面的话,还是慢一点,那么食品类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出现了新的迹象,比如说这个鲜菜价格上升得比较猛,然后鲜果价格上升比较猛,这是季节性的因素,因为到了冬天,鲜菜和鲜果的生产可能会稍微下降一些。”
赵锡军也认为,通货膨胀的危险一直存在,CPI指数达到6.9的高位,意味着目前价格上升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在结构方面不采取措施控制好,同时在总量方面,就货币政策方面也不加大力度,那通货膨胀马上就会到来。
一个抽象的CPI数字背后,物价水平实际上是有涨有跌,这样的CPI到底是不是通货膨胀来临的信号?在经济学家中间引发了一场争论,但不管怎么说,持续上涨的CPI已经引起了各方关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不管它是哪部分价格领涨,只要全面的物价水平都上涨了,持续地上涨了,这就出现通货膨胀了。”
王松奇教授告诉记者,今年8、9、10、11月的CPI上涨率分别是6.5%、6.2%、6.5%、6.9%,达到连续4个月超过5%的态势,根据货币经济学理论,已经可以视为通货膨胀。
王松奇:“这就是通货膨胀了,至于通货膨胀是怎么发生的,它的来源在哪里,是哪部分先推动的,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在我国,CPI的统计内容与美欧等国家大同小异,只是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国外的“住行”比重通常最高,而我国则以“吃喝”为主,王松奇认为,在这种以“吃喝”为主的消费结构背景下,正是由于食品价格的领涨因素,促成了本轮的通货膨胀,而2007年全世界最显著的宏观经济现象便是:许多国家几乎同时出现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扬为特征的通货膨胀。
王松奇:“它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是全球性现象,食品价格上涨背后是粮食问题,粮食价格已经全球化了。”
王松奇认为,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本轮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由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而是受全球资源约束引起的,而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尽管在数字上会偏高,但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王松奇:“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大致是4.5%左右,我个人认为是可承受的,因为今年从这两年情况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比较快,城镇15%以上,农村也超过7%,甚至达到8%左右,这个总的来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大于全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而更为重要的是,王松奇告诉记者,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开始着手全面协调平稳物价,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明确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
王松奇:“我们的决策层头脑非常清楚,已经看到明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就是防止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第二就是物价水平由今年结构性的食品推动,明年有可能转向全面的,因为资源价格要调,全面的通货膨胀。”
平稳物价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王松奇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分门别类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王松奇:“比方说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上,那么他采取的一些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然后在物价上主要在明年中央也提出,主要是支持粮食生产,大力扶持三农,从结构上解决一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仅三天,央行就打响了全面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枪。12月8日,央行宣布,自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至此,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这个新的执行标准创下近20年来的历史新高。王松奇推算,仅央行此次使出的招数,就足以冻结近4000亿元的市场资金。
王松奇:“实际上就从货币供给的源头上,解决了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问题,最后,当然一是瞄准经济,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再一个也怕购买力增长过快,流通中货币太多,防止通货膨胀发展过于快速的问题。”
由于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明显的是中低收入人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物价的直接措施是缓和物价上涨带来的社会矛盾,包括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办法,也在会议上明确。
王松奇:“因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改革30年,我们有个贫富差距问题,城市有些低收入人群,他们对物价的承受能力都比较脆弱,所以,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实际上这几年一直在采取措施,如何帮助这些人,如何帮助这些阶层,让他们尽量少遭受一些物价上涨的危害。”
半小时观察:CPI为何一升再升
11月份的CPI指数再创新高,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从我们每天离不开的肉禽蛋油身上,就能清晰感受到物价上涨的脚步,这也正是推动CPI走高的主要动力。而我们知道,眼下引发食品涨价的因素很多,像粮食价格上涨、猪肉供不应求、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国际市场玉米、大豆等农产品(28.23,0.09,0.32%,股票吧)紧俏。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变动,最终会汇聚成一股涨价的力量。现在如何给宏观经济降温,防止经济过热?除了宏观经济政策,我们也要想办法来应对这些市场变化,从根本上消除涨价的根源。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于食品和猪肉的价格上涨最为敏感,他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反应也最为直接。如何解除老百姓的忧虑,如何降低CPI指数,如何减小通货膨胀压力,对于我们的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