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家发改委:目前物价上涨不是全面通货膨胀前兆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1-29  
      8月20日,新民网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针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等问题,发展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回答公众质疑,称发改认为目前物价上涨不是全面通货膨胀前兆,而是结构性上涨。前7月食品价格上涨8.6%,是导致今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受此影响,全国居民每人每月增加食品支出12元左右,但据统计,大多数居民家庭可以承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针对有报道说成品油批发价格有所上涨,发改委称已要求中石油开足马力生产,保持油价基本稳定,目前全国成品油供应有保障。  

    问:国家统计局8月13日公布了7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为5.6%,1—7月份累计上升3.5%,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的价格形势?

    答:我国价格总水平2005年上升1.8%、2006年上升1.5%,保持基本稳定。受去年四季度粮食涨价,以及今年4、5月份食用植物油、猪肉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今年5、6、7三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为3.4%、4.4%和5.6%,涨幅逐月提高。7月份的涨幅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

    问:目前,社会上对物价上涨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结构性的,也有的人认为是全面通货膨胀的前兆。请问您怎么看?

    答:我们注意到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认为目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八个类别,1-7月份累计上涨3.5%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最大的。从食品价格看,1—7月份食品类价格上升8.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9个百分点。从居住价格看,居住类价格上升4.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个百分点。两类价格的影响达3.4个百分点。其他六大类价格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上涨几乎没有影响。其中,1-7月份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3%、0.5%和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2%、1.7%和1.6%。从工业品出厂价格看,1-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7%,升幅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从生产资料价格看,1-7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3.8%,升幅比去年同期减少2.3个百分点。

    问:您刚才谈到1—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8.6%,是导致今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食品价格上涨的情况?

    答:食品价格上涨,根源在于粮食、食用植物油价格,而目前的突出矛盾是猪肉价格。首先是粮食。去年11月份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截至今年8月14日,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市场收购价为每市斤0.7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4%,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分别上涨7.6%、6.2%和14.6%。其次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从今年4月开始上涨,到8月14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44.4%、42.6%和35.2%。第三是猪肉价格,5月初以来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到8月14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市斤13.76元,同比上涨79.4%。由于粮、油、肉等食品价格上涨,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价格、餐饮价格和部分轻工产品价格也出现较大范围的上涨。

    问:食品价格为什么出现大幅度上涨?

    答: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既有国际市场涨价的影响,也有成本增加的推动;既有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也有个别经营者不正当行为的推波助澜。

    首先,国际市场粮油涨价的影响。全球粮食减产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去年全球谷物产量19.85亿吨,减产3300万吨,其中小麦减产2700万吨。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一些国家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增加。由于上述供求关系的变化,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上升,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60%和40%。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必然会引发粮油进出口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

    其次,成本增加的推动。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近五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农民现金收入增加55%带动农村用工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造成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粮食是基础性产品,粮价上涨必然带动食品价格上升。部分餐饮业及粮油制成品的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点。餐饮业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比较充分,特别是一些快餐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状态,承受原材料涨价的能力较弱。粮、油、肉价格上涨,给这些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增支压力。

    第三,生猪供求的失衡。去年猪价过低,影响了农民养猪积极性。去年下半年以来,发生在南方部分地区的猪蓝耳病疫情,造成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底生猪存栏4.9亿头,同比下降2.6%;母猪存栏4700万头,同比下降3.6%。今年6月底,母猪存栏比年初又下降7%。受去年猪价过低和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这是近三个月来猪肉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的直接原因。

    总体上看,这一轮农产品涨价仍属恢复性上涨。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运行。目前,我国三种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每市斤0.79元,比1995年的0.73元仅提高了6分,提高8.2%。目前的小麦价格仍低于1996年,大豆价格低于2004年。猪肉价格虽然涨幅较大,但比1997年只上涨了30%左右。因此,这次价格上涨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的补偿。今年上半年农民纯收入增加13.3%,为二十多年来最高,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

     当然,还应当指出的是,个别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有的行业协会召开会议,号召企业集体涨价,转嫁成本增支压力;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有的企业趁机哄抬价格;个别媒体炒作和不实报道,不法分子造谣惑众、捏造涨价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对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对目前的价格上涨,国家研究采取了哪些措施?能否保障市场供应?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轮价格上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今年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专门到北京市调查食用油价格上涨问题。5月26日和8月2日,温家宝总理先后又到陕西和北京视察生猪生产、猪肉供应和市场物价工作。7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7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具体部署;8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此前,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多次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召开会议,落实国务院的各项部署,综合采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安定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这些措施正在落实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也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加紧开展工作。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从粮食供应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三年丰收,今年夏粮又取得好收成,目前粮食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480多亿斤。从食用植物油供应看,2005/06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总量2200万吨,比上年增加53万吨。有关方面预测,2006/07年度供应量2350万吨,比上年增加150万吨。今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豆油(含进口大豆折油)619万吨,比上年增加16%。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过剩,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从副食品供应看,尽管今年上半年生猪生产下降,但牛羊肉、禽肉、鲜蛋、水产品的产量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牛奶产量近6年来年均增长24%,副食品的供应也是充足的。此外,包括方便面在内的其他食品加工能力也是过剩的,都可以满足市场需要。

    问:7月30日国务院发出的《意见》和8月13日国务院发出的《紧急通知》,都对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提出了许多措施,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具体措施吗?

    答:这次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着力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养殖户(场)的养猪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促进生猪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第一,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给母猪补贴主要是鼓励农民饲养母猪,稳定母猪存栏,保护生猪生产力,缓解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第二,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国家对能繁母猪保费补贴80%,鼓励养殖户投保,防范市场和疫病风险。第三,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各地政府增加投入,加快良种猪场建设,促进生猪品种改良。第四,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第五,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这是生猪生产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大量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引导农民建立养殖小区,降低养殖成本,改善防疫条件,提高生猪生产能力。第六,切实解决农民养猪贷款难问题。各级政府要对生猪贷款担保机构的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助,并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养殖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第七,建立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扑杀的生猪,各地要对养殖户给予补助。第八,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发挥储备“蓄水池”,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稳定市场供应。

    问:政府在安排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食品价格上涨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据国家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每人每月增加支出12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3.3%,按此计算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46元,农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52元。因此大多数居民家庭可以承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对于城镇的低收入阶层,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根据价格上涨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三是加强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救助。

    问:对大中专学生有什么措施?

    答:今年中央财政增加拨款77亿元,用于提高奖学金、助学金标准,并扩大发放范围,加大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救助力度。国务院要求各地要畅通销售渠道,采取定点供应、临时补贴等方式,保证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的副食品供应,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问:对个别经营者不规范的定价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答: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除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其它商品均由经营者自主定价。经营者定价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不得采取价格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对市场调节价格的监管,政策性很强,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政策。第一,区分成本推动合理转嫁与借机哄抬价格的界限。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允许生产经营者合理转嫁成本。但一是要成本确实明显增加。二是提价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不得借机抬价,跟风涨价。第二,区分企业自主定价与串通涨价的界限。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要尊重经营者的定价自主权,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成本变化情况自主定价。但经营者之间不得相互串通,不得协调价格、集中涨价。第三,区分价格信息服务与操纵价格的界限。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价格、成本、供求等信息服务,加强价格自律。但不得通过会议、纪要、口头约定等形式合谋涨价、联手提价。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布价格信息要客观、真实、准确,不得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人心恐慌,扰乱市场秩序。

    同时,各地还要全面清理重要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收费,规范政府机关、市场监管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和路桥站(点)的收费行为,取缔非法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要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确保质量安全。

    问:最近,有报道说成品油批发价格有所上涨,请问有何考虑?

    答:6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前几天最高曾达到每桶78美元。这给我国的石油供应带来了很大压力。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7%,在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情况下,成品油与原油的价格倒挂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石油企业炼油环节亏损的矛盾,造成部分地方小炼厂停产,影响国内成品油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增加原油加工数量,控制成品油出口,确保国内市场供应。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保持合理的批零差率,对系统内外的加油站供油一视同仁,保持油价的基本稳定。目前两大公司生产正常,供应是有保障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