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政策关注: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油料生产保市场供应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1-20  
     近年来,油料生产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全国油料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徘徊不前,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油料生产迅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统计显示,去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3.45亿亩,比上年减少1337万亩,比历史最高的2000年减少2456万亩。年度植物油产需缺口1155万吨,自给率仅44.5%,进口食用植物油高达1110万吨,超过国内生产总量。同时,大豆(4512,-66,-1.44%)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控制的产能比重偏高,这些企业又掌控了我国大部分大豆进口货源。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这份意见提出,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油料生产要避免与粮食、棉花(14815,-20,-0.13%)争地,把重点放在主攻单产上,同时要调整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培育东北及内蒙古高油大豆、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黄淮海榨油花生以及特色油料等优势产业带。力争到2010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比2006年扩大6%左右,总产量增长14%左右。

    油料良种推广进一步扩大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今后国家将进一步扩大油料良种推广补贴规模和作物范围。其中包括:

    扩大大豆良种补贴规模。这位负责人说,大豆虽然统计在粮食里,但实际用途与油菜等油料作物一致,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良种补贴项目实施5年来,项目区平均亩产达到了175公斤左右,大豆含油率也明显提高。为促进我国大豆稳定发展,2008年大豆良种补贴规模拟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继续补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高油大豆。

    新增油菜良种推广补贴。油菜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折油产量占国产油料折油产量的一半左右,居各作物之首。为鼓励长江流域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和产量,从2007年开始,实施油菜良种补贴,补贴区域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包括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中央财政对农民种植油菜给予每亩10元补贴。

    油料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位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扩大油料生产基地建设资金规模,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区、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建设一批生产基地,重点改善良种繁育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油料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积极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油脂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开发低芥酸菜子油、优质豆油(9418,-248,-2.57%)、花生油及其他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继续扶持各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油料生产组织化程度。

    国家还将增加油料作物“种子工程”等项目投入,积极推进国家大豆作物改良中心和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择优支持油料品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动优质油料新品种繁育及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新品种培育,加强相关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建设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

    多项政策促油料稳定增长

    实行机械化生产是油菜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位负责人对此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支持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支持油料播种、收获机械研究和开发,结合机械作业调整油料品种选育目标,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切实解决油料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问题。抓紧启动重点油菜产区全程机械化工作试点。

    此外,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措施还包括:逐步将油料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继续支持大豆、豆油、菜子油期货交易;坚持食用优先,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从紧控制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出口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确保到“十一五”末实现:

    ――适当恢复种植面积。按照粮棉油统筹发展的思路,开发长江流域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东北及黄淮海地区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途径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

    ――努力提高产量。提高单产是实现我国油料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快油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努力提高油料单产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油料平均单产提高6%左右;总产量增幅达到14%左右。

    ――大力改善品质。使油料和大豆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

    相关链接

    食用油巨头积聚涨价冲动

    放眼望去,超市货架上排满百元贵油,消费者不禁发问:往后食用油会不会更贵?生产企业众口一词:是原料成本上涨抬高了食用油价。然而,除了原料涨价,还有多少隐性因素在助推着油价上涨?

    知名食用油企业欲再涨价

    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加强市场调控。不少消费者都将此理解为安民告示,认为食用油价有望稳定。

    然而,一纸通知对于市场价格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呢?目前,来自国内几大知名食用油品牌生产企业的信息显示,不排除再涨价的可能。嘉里粮油(深圳)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部长束建群表示,企业对于通知十分重视,但价格最终还得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受原料价格等因素影响,终端售价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后的一种结果。深圳南顺油脂公关经理马晓梅也说,涨不涨要研究实际情况来定。

    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永泉教授认为:“食用油价格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

    据日前由中国农业部发布的2007年9月油料市场监测信息显示,9月份国际大豆期货行情创下3年来最高水平,豆油期货也创历史新高。9月底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级花生仁批发价格8030元/吨,同比高36%。截至今年10月,我国食用油零售价同比高出30%,基本与原料涨幅同步。

    消费者疑企业串通涨价

    自今年4月起,广州市场上的花生油价格一共涨了4轮,每次总是由大品牌挑头提价一成左右,小品牌再一窝蜂跟着涨起来。“反正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小品牌一起涨,还一涨再涨,不知他们是不是串通好的。”消费者李女士质疑。

    油脂经销商张先生介绍,前几回涨价差不多每回都是在同一个星期里先后收到几个大厂家的调价通知,调的幅度各有不同。生产企业一次次抱团提价,步调统一,不禁让人怀疑有串谋抬价之嫌。

    业内知情人士分析,大品牌调价留出空间,让一些同样有涨价诉求但本来没有调价能力的小品牌也搭了顺风车,于是出现抱团上涨。“企业串通也许说不上,不过涨价确实已经成为一种行业默契”。

    甚至有传闻称,眼下几家食用油巨头又在共同商议下一步涨价的事。

    对此,马晓梅回应:“没有这事,怎么可能一起商量呢?也有听说其他品牌调价,但不了解,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事。”鲁花集团广州大区品牌经理倪循阳表示:“反正我们暂时不涨了,别人的事不清楚,每家企业情况都不同,不可能共同来研究涨价,而且那是国家不允许的。”

    据倪循阳介绍,其实不同的企业同步调价非常正常。“企业最大的涨价压力就是原料价格,大家都是统一到市场里去采购原料,共同面临涨价的问题。至于接连几次调价,是因为原料价格一直在涨”。

    商家囤货逼紧供需

    除了原料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被忽略的原因也在助推食用油价格上涨?由价格上涨预期导致的供不应求正在加剧,对价格上涨也提供了支持。

    据促销员反映,最近不少消费者都喜欢一次多买一两桶油,有的甚至成箱买油囤积,相对便宜的油卖得最快,“每天要不停补货累得腰酸背痛”。

    另据超市采购人员透露,食用油再涨价的压力已迫使他们将年底的团购采购提前,因为团购的订单都是一早签下的,不像零售可以随时调价,越往后拖就越要亏得厉害了。

    倪循阳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鲁花广州大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0%,很多销售公司、经销企业都到总部去抢货,企业生产供不应求。

    忙着囤货的还有渠道流通商。据多年从事食用油批发经营的张先生表示,现在囤货在批发流通环节中不少见。“油价贵起来以后,那些相对便宜的二三线品牌开始热卖。大品牌不用担心,可小品牌不一样,怕断货呀,要是那样我这生意就没法儿做了!所以,每做一批都得留一些防备。”经了解,生产小品牌的工厂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产能有限,突如其来的销售热一下子就拉出供应缺口。

    据透露,还有部分商贩抱着囤积居奇的心态,看着涨价一边增加进货一边却控制发货,把上一批较低价位时进的货留到下一次提价再出。 (陈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