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通胀阴影或将长期笼罩中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1-19  
     最新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与8月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这也是今年以来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而为了规避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已经回落到3.7%的历史低点。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CPI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我们称之为严重通货膨胀。那么,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导致当前CPI持续高企因素会否长期存在?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各抒己见。

    通货膨胀正深刻影响着中国。为了抑制通胀和控制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创记录地5次加息、9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由于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导致普通百姓开始节制消费。或许,通胀阴影才刚刚开始。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称,早在今年春季,他们就已判断中国将进入通货膨胀时代,高增长低通胀将转变为高增长高通胀,而这一判断正在成为事实。他认为,本轮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未来2年的通货膨胀率将维持在4%的较高水平。

    通胀将长时间存在

    目前专家们普遍认为有三方面因素导致本轮物价上涨:一是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二是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三是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目前主要是猪肉、油料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解读10月CPI时表示,目前市场没有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目前并不是全面通胀,因此不必恐慌。

    与姚景源持相同乐观态度的大多数学者也普遍相信,目前非食品价格涨幅依然保持温和,并没有出现食品价格传导至非食品价格的迹象,伴随着紧缺食品供应的上升,接下来CPI同比增幅将会放缓。

    但更多的专家们认为,在经济增长周期以及流动性充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将为通货膨胀提供持续的支撑。李慧勇称,经济总体环境短缺转向过剩,决定了这次通货膨胀不是普涨,而是结构性上涨;也决定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不是需求拉升而是成本推动。

    他说,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化以及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将推动资源价格上涨、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相对短缺进而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约束和劳动生产率较低决定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这三方面原因决定了本轮通胀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经济变量的改变不可能“瞬息万变”,微观市场的调整也有生产周期和季节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经济规律来看,直到今年底和明年年初,CPI从数据上还会维持在相应的5%-6%的水平。因此所谓的10月CPI反弹也应该是价格水平形成的延续性表现。

    “事实上,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胀水平的上涨没有太大的区别。食品类市场长期以来都属于过剩供给的市场之一,不可能突然出现巨大的供求缺口导致价格上涨,其也不是垄断性市场,因此当前食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的事实,显示流通环节价格上涨的信号作用应该比较强烈,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货币贬值的表现。”左小蕾说。

    尽管如此,仍有专家对未来保持乐观预期。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展望明年,食品价格涨幅将低于今年,同时人口红利下非食品价格涨幅仍将保持温和。此外,受外需影响,中国出口增速的逐渐放缓也将抑制目前高企的CPI。而通过计算,未来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对于CPI涨幅的短期影响也非常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提醒,在内外部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及经济结构性矛盾持续累积的背景下,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通胀下的负利率时代

    如左小蕾所言,当前食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的事实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货币贬值的表现,事实上,为了规避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居民储蓄分流的速度正在加快,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已经回落到3.7%的历史低点。

    居民储蓄分流速度加快的背后则是我国已经连续11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状态。最新数据表明,尽管年内已经实施了五次加息,但6.5%的CPI增速与目前3.68%的税后基准利率相比较,负利率水平高达30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次加息,活期储蓄存款利率却长期保持在0.72%的历史最低位,仅在今年7月21日提高了9个百分点,由0.72%上调到0.81%。这一点备受诟病。

    根据央行有关规定,定期存款如果不到期利息按活期计算,因此,今年以来屡次加息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与此同时,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却有着强烈的感受,譬如,10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4.9%。根据相关媒体针对1.4万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近八成人觉得入夏以来自己的饮食质量下降,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银行存款持续下降直至10月份的3.7%历史低点,与此同时,股市却气势如虹也就不难理解了。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一方面是民生问题,一方面是金融稳定问题,遏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日前国务院专门研究部署稳定市场供应和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工作,强调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活摆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重要消费品的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

    未来数次加息可期

    就未来政策走向,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进行了具体阐述。他称,下一步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

    事实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将数次加息已经成为共识。譬如申银万国认为,未来至少还有100个基点的加息空间,其中年内加息27个基点;中金公司认为,央行在今年底之前有可能还会加息27-54个基点等。

    世界银行在近日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则称,中国需要再次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报告称,目前,中国采取的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演化为全面通胀的措施是正确的,未来仍然需要控制流动性和再次加息。

    不过,就加息是否能够起到遏制通胀的作用,专家们尚存疑义。左小蕾说,目前需要更全面分析通胀上涨的原因。如果通胀不单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特别是存在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的问题,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最终达到通胀预期下降,而不是变成真实通胀的效果。

    但她同时表示,利率的调整要达到货币政策预期的效果和影响,微观环境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银行对利率要敏感;企业要敏感;消费者要敏感。这三个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结构性调整得不到相应的改善,利率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也有专家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在中国并不适用。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环节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譬如,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但劳动力工资却不太可能因为通货膨胀预期而快速上涨。

    与此相对,该专家更倾向于动用财税政策来影响转型期的物价。他称,在中国,能源和粮食价格的变动与财税政策密切相关。既然财税政策比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更大,那么,应对物价上涨,应该主要从财税方面着手。

    就如何遏制不断趋于恶化的通胀形势,专家们还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也有利于降低通胀。哈继铭称,本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抑制输入性通胀。如果明年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中国通胀上行压力加大,明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将超过7%,从而使得通胀控制在3.5%-4.0%左右。

    如果明年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中国通胀上行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将超过7%,从而使得通胀控制在3.5%-4.0%左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