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在大豆生产方面,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支持、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豆农生产收益,但与分散日益增强的自然灾害、价格、技术风险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针对黑龙江大豆生产的实际,防范农户大豆种植风险除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关键在于提高产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大豆产业链,实现大豆价格风险生产—流通—加工产业体内循环。
黑龙江省是全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种植作物,商品率在80%以上,种植大豆收益一直是农户主要收入来源。1996年大豆贸易自由化以后,豆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开始加大,加之日益增强的自然灾害,豆农种植收益越来越不稳定。
旱灾是近期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2006年因干旱农户大豆种植减产约20%,今年黑龙江遭遇有史以来的最为严重的特大旱灾,调研的三个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嫩江受灾程度最大,减产在60%左右;大豆销路稳定,但市场风险较高,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越来越紧密,大豆市场价格波动日趋频繁,中国农户由于资本缺乏、信息闭塞等多种原因一度成为国际大豆期货市场的“买单者”;大豆生产技术风险加大,黑龙江部分地区大豆生产已形成长残效除草剂使用—大豆种植重、迎茬恶性循环,对已形成这种种植模式的农户来说,即使气象条件正常,其单产也表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
建议今后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并加快实施进程,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提高农户参保率。
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海伦、克山、嫩江三市县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近两年,旱灾日益严重,农户无法灌溉,只能采取打叶面肥的方式来减少干旱的影响,既增加了成本,效果又比较有限。此外,政府应鼓励农户逐渐改变大豆单一种植模式,杜绝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提高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以增强农户生产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应实行大豆产业化经营,延伸大豆产业链,使国产大豆价格风险实现体内循环。如果不在当地发展加工业、实行就地增值,农户只能接受更低的产地价格,否则的话将可能失去中南部几大销区市场。
程广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研
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