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乃百价之基,对于拥有8亿多农民的中国,粮价的波动更值得关注。
首先,2007年国内粮价上涨供需呈面影响因素较弱。虽然说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有日趋偏紧的态势,但就现阶段来讲,随着国内粮食生产有望连续四年增产,当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供给相对宽松。而我们从托市粮投放情况来看,在8月份随着国家托市粮投放量的增加,成交率大幅下降,但价格却难以回落,说明当前国内粮价的上涨不是供需上出了问题。
其次,从全球粮价上涨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粮价上涨不具备单独性,特别是国际植物油价格的上涨对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具有直接的支撑作用。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数据显示,2007年1-9月份我国共进口谷物及谷物粉120万吨,金额393094千美元,进口大豆2169万吨,金额7360909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618万吨,金额4353161千美元。根据以上数据合计,2007年1-9月份我国共进口粮油2908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总金额12107164千美元,同比增长43.7%。同期我国重点出口粮油品种也出现了量减价增的局面,这表明2007年以来我国粮油价格的上涨不具有单独性。
笔者目前更倾向于2007年国内粮价的上涨源于“工农产品比价的失调”,是“粮食价格的合理性回归”这样一个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其间粮食价格虽总体呈波动上涨之势,但相比之下,以粮食为中心的农副产品价格偏低是不争的事实。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不仅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农民通过扩大种养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来获得更多收益。其终极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巩固供给基础来实现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期相对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实现了打破自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两丰一歉”,单产“两增一减”的“常规”性增长模式,并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启迪。
目前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渐转移;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成为影响我国粮食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在近年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粮食生产亩均收益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
来自市场方面的预测,未来15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两项年均增加151亿斤,远高于口粮和种子用粮年均减少量。全国粮食消费总量因此将保持年均增加80亿斤,2010年达到10297亿斤,2020年达到11160亿斤。未来粮食供应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任务艰巨。这警示我们:决不能因为粮食生产刚刚走出低谷就放松粮食生产,而必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