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价格调控,保障中秋国庆期间市场供应,稳定今年后四个月的价格总水平。一项具体的政策是适当增加近两年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收购由国家临时存储的小麦和稻谷的拍卖数量,在一些玉米主销区择机投放部分中央储备玉米。
另一方面,截至9月20日,国有粮食企业在主产区收购的小麦和早籼稻的数量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小。虽然早籼稻收购数量的绝对数不大,但这意味着按目前价格秋粮收购有大的问题。此外,进口粮食的数量也减小了。
显然,在国内收购和进口数量减小的情况下,增加销售会导致库存的下降。在库存量相当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当然是对的,但如果库存量已经很小,加大挖库存的后果是严重的。用挖库存的办法来抑制今年后几个月的价格,纵然达到了目标,在库存不足的情况下过了年怎么办?就算明年夏粮丰收,从年初到夏粮收获收购还有半年多时间。
现在的库存数量是关键。除了偶然的粗略的透露之外,政府可控制的粮食库存一直是保密的。从一些间接的数据如国有企业收购和销售的数量以及全部进出口数量可以粗略估算年度的平衡,但是年度误差会累计到库存上,导致库存估算的很大误差。通过对全社会粮食供给和消费的估计来推算全社会库存也有这样的问题。不过,全社会粮食库存与年度消费的比例在过去几年一直大幅度下降,目前的水平是很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些是可以确定的。
2006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是比较高的,当年收购量比较大。但是,在全社会粮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多购少销的结果是,从2006年夏粮收购开始,国内粮价大幅度上升。在去年四季度,对国有粮食企业多购少销的批评比较强烈。这种批评忽略了一个可能,就是在2005年以前的几年,国有粮食企业一直在挖库存。库存挖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了,必然发生相对于挖库存时期多购少销的结果。所以,2006年粮价上升的原因是全社会库存水平太低。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向国内外的生产者及时传达供求的信息。如果现在国有部门的粮食库存水平比较低尤其是非常低,就要尽快让全世界的农民都知道。农民知道了就去会增加生产,粮价就会较快恢复到均衡。如果反过来给出相反的信号,农民以为政府控制的粮食很多,供给的增加就不能到位,虽然短期的粮价会低一些,但是生产增加不到位,库存挖到低线了,粮价就要暴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公布已有而未公布的一切有关信息特别是有关的库存信息,次好的办法是保持国有部门库存的稳定,将波动留给市场。
要说明的是,由于不知道目前的库存情况,上面说的只是一个可能性和一个担心。再说,八部门也只是表示要“适当增加”有关拍卖数量和“择机投放”有关储备,没有说到底要卖多少。就算库存比较紧,过节期间稳定一下市场,也不是多大的一件事情。重要的是,粮食供求问题要从比较中长期的角度考虑,不能只考虑短期的价格稳定。
另一个方面的情况是货币政策。就粮食价格来说,货币方面的情况即总的通货膨胀率和粮食供求都很重要。如果以后从严掌握货币供给,使总的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现在就可以多挖一点库存。如果以后一段时间的货币供给仍然比较松,通货膨胀率维持在高位,就不能挖粮食库存,甚至要增加库存即多购少销。现在多购少销,粮价当然要涨。但是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现在不涨以后会涨得更猛。
从现在的情况看,粮价偏低,将粮价稳定在现在的水平上对秋粮收购不利。其实现在肉价已经稳定下来,而肉价与粮价的比例远远高出均衡水平,猪肉供给的增加没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粮食库存比较紧,完全可以放粮价一把。粮价上升一点对肉价的影响很小,而对于明后年的供给非常重要。现在国际粮价大涨,按目前的国内外价格粮食进不来,而且中国扩大进口国际粮价更要大涨,所以刺激国内粮食生产很重要。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高华证券特别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