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9-28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朱险峰

    编者按:粮食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粮价的稳定又是关系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在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研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规律及其与国内粮价的关系,对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报告以全球为视角,对十多年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以动态的眼光,找出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变动规律,国内、国际市场的相关性及影响的因果关系,同时该报告对今后国际粮食价格的走势做出了基本判断,并提出了积极可行的意见。

    近几年我国粮价变化的特征表明,国际粮食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大。为正确把握国内外粮食价格变化的关系,我们对近十年来的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近十年国际市场粮价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国际粮食市场结构不断变化,粮食价格呈现较大涨跌,不同阶段价格具有很大差异。总体来看,1996年以来,国际粮价走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0年,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下行阶段

    1995年全球粮食生产达到低谷,国际市场粮价因此迅速攀升至历史最高。其中,小麦在1995年4月达到每吨279美元(月度平均价格)的历史高位,玉米、大米分别在1996年5月、1996年1月达到190美元和330美元的历史高位。1996年,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产量迅速恢复,当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1.3%,达到18.7亿吨。随后几年粮食产量保持稳中小幅增长趋势,国际粮价开始振荡走低,2000年年初时跌至近20年的最低水平。其中,小麦、玉米、大米分别下降到每吨105美元、67美元、147美元,比1995/1996年度的历史高位下降了55%—65%。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4年,粮价处于低位盘整阶段

    在此阶段,全球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8.6亿吨,需求量稳定在19亿吨,由于库存较为庞大(2001年、2002年库存都达到5.2亿吨),除2002年第三季度小麦价格从每吨120美元涨到190美元外,其余时间粮价都没有出现大的涨跌,小麦、玉米、大米分别在130—140美元、90—100美元和150—170美元之间波动。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粮价处于逐步回升阶段

    2005年全球玉米、小麦产量分别下降2.4%和1.3%,粮食总产量减少1.4%,同时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玉米作为生产能源替代品的原料需求快速增加,带动粮食需求旺盛,粮食库存比在2000/2001年度大幅减少27%,价格开始攀升。到了今年4月份,国际粮价平均比2005年年初时上涨了30%左右,相当于1996年8月份的水平,并未达到历史高位,其中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分别比1995/1996年度的历史高位低28%、17%、12%左右。

    十年来国际市场粮价走势图

    二、国际粮价变动特点

    纵观近十年来国际粮价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际粮价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目前正处于1995年以来的又一个周期的上涨阶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粮价出现了四次大涨大跌。第一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73/1974年度,由于此前美、欧、中、苏等国粮食相继减产,原苏联带头向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引起粮价暴涨。第二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80/1981年度,主要是由于当时谷物贸易量逐年递增,而当年主要粮食出口国减产,引起粮价上涨,其中以大米为最,涨至接近每吨300美元。第三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89/1990年度,小麦价格上涨到每吨175美元,随后被欧盟、美国的出口补贴政策迅速打压。第四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95/1996年度,俄罗斯、东欧地区粮食大幅减产,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停滞,国际市场粮食需求出现增加趋势,刺激粮食价格纷纷上升到历史最高。

    这几次粮价起伏大体上是七八年发生一次,带有一定的周期性质。2005年以来,国际粮食产量下降,但需求增长迅速,粮价快速攀升,总体判断,目前正处于1995年以来的又一个周期的上涨阶段。

    (二)小麦、玉米、大米价格长期走势基本趋同,且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

    从近十年小麦、玉米、大米价格走势可以看出,三个粮食品种之间价格变化关系密切,总体走势基本一致。根据1996年以来的数据计算,小麦、玉米价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1,小麦、大米的相关系数为0.56,玉米、大米的相关系数为0.57,这说明小麦、玉米之间的价格联系紧密,而大米价格与小麦、玉米价格也具有中等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0.8为高度相关;0.8—0.5为中等相关;0.5—0.3为低相关性;<0.3为无相关性)。不同品种的价格长期走势趋同,主要是由于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替代关系。

    以一年为周期,通过计算近十年的粮食月度波动指数可以看出,小麦、玉米、大米三个粮食品种的价格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集中上市期跌至一年内的低位,上市淡季或进出口贸易旺盛时期价格上涨至最高,小麦、玉米、大米分别在7月、10月、8月出现年度的低点,12月、2月、11月出现年度高点。

    (三)近年来部分粮食品种金融属性明显增强

    近年来,在国际能源、有色金属价格持续攀高的情况下,一部分投机资金分流到价位较低、供需关系偏紧的小麦、玉米等粮食期货市场上,粮食逐渐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的热点,引发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特别是随着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数量增加,其价格走势受能源等外部市场影响逐步增强,一些投机基金“看好石油买玉米”,2006年以来,基金在玉米期货市场上的净多头寸连续创出新高,玉米等粮食市场的定价权部分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上。

    三、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

    从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总体走势基本一致,不同粮食品种的价格相关性强弱不一,动态性较强

    1994年和1995年,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通货膨胀现象,国内粮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1996年以来,国内粮价走势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至2000年,受国内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影响粮价持续走低;2001年至2003年,国内产需关系平稳,粮价在低位盘整;2004年以来,粮价快速回升并一直处于高位波动阶段,目前小麦、玉米、稻谷都接近1995年或1996年时的最高价。由此可以看出,十年来国内粮价总体走势与国际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十年来国内市场粮价走势图

    但从过去十年的表现看,两个市场具体品种的联系程度不一,稻米价格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玉米,小麦价格相互关系较为微弱。1996年以来的数据计算表明,国内外稻米价格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88,显示出两者的价格变动密切相关;两个市场玉米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51,中等相关;国内小麦与国际小麦价格相关性最差,相关系数为0.28。

    从动态情况看,随着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期货的迅速发展,近两年国内与国际市场粮价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2006年以来,国内小麦与国际小麦价格的相关系数提高到0.40,玉米提高到0.65,稻米相关系数也略有提高,接近0.90。

    (二)国际市场粮价与国内粮价走势互为影响,前者大于后者,影响的传播时间缩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是由不同国家的市场构成的,我国粮食产量、消费量占全球总产量、总消费量的21%,我国粮食市场的产需结构及价格变化必然会对国际粮食价格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其产需结构、价格变化又会影响我国的粮价走势。

    从两者互为影响的强弱关系看,品种不同相互影响的强弱也不一样,但总体上我国粮价走势受国际粮价的影响要大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以1996年以来国内外市场相关性较强的玉米及稻谷两个品种的月度数据来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国际玉米价格与我国玉米价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际玉米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具有引导性,而我国玉米价格对国际玉米价格影响较小。2006年年底出现的“国际玉米价格先涨,而国内后涨”的情况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因果关系检验

    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影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粮食进出口贸易。从小麦情况看,1996年至2006年我国小麦进出口数量变化很大,平均进口小麦236万吨,出口50万吨,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分别为2.1%和0.45%,因而我国小麦价格与国际小麦相关性较弱,受国际小麦价格的影响也较小。相比之下,我国玉米、大米进出口数量相对稳定,且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至2006年平均出口玉米676万吨,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8.8%;稻米(稻谷和大米)出口181万吨,占全球贸易比重的7%,同时我国每年还保持一定数量的稻米进口,2006年进口73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2.5%左右。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万吨)

    二是市场信息。最近几年的情况表明,国内粮价受国际粮食相关信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国际粮食供求预测报告、出口进度情况、作物生长报告、气候变化等信息已经成为国内粮食市场各方关注的热点。而且,国际市场粮价变动通过信息传播方式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进出口贸易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而成为主要影响方式。随着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影响越来越迅速。2003年10月1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预测全球大豆减产,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价格迅速上涨,到了10月下旬,国内食用油就出现了大幅度上涨。2006年9月、10月,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到了11月,国内小麦价格在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今年1月12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将美国2006/2007年度的玉米库存由上年12月份预估的2376万吨大幅调减至1910万吨,引发当日芝加哥期货市场玉米价格涨停,受其影响,次日我国玉米期货价格也大幅上涨并创出合约上市以来的新高,并很快影响到国内玉米现货市场。

    (三)国际市场粮价低于国内市场,主要粮食出口国具有价格优势

    从近十年国际粮食与我国粮食价格的比较来看,国内玉米、大米价格较大幅度的高于国际市场,大部分时间我国小麦价格亦高于国际市场。经过计算,除1996年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低约15%外,1997年至今国内玉米价格普遍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1999年最高幅度曾达57%,1996年至今国内玉米价格平均比国际市场高出22%。除1998年外,我国大米价格一直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2001年时比国际市场高出73.8%,前十年的国内大米平均价格比国际市场高36%。从小麦情况看,1996年以来的11年中有7年国外小麦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由于2006年国际小麦价格涨幅大于国内,我国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便宜8.7%左右。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在粮食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还采取了诸多保护和扶持措施,从而逐步确立了其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价格优势,并占据着全球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

    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比较(单位:元/公斤)

    注: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分别按白小麦收购价、黄玉米收购价、晚籼米集市价计算,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分别按美国硬麦海湾FOB价、美国黄玉米海湾FOB价、泰国含碎25%大米曼谷FOB价计算

    四、国际粮食价格走势判断

    (一)全球粮食供需关系不容乐观,今后一两年可能继续处于需大于供的紧平衡状态

    十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加了5.81%,但消费量却增加了11.7%,消费量增幅是产量增幅的两倍。从粮食需求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牲畜数量的增加,粮食的消费能力存在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用于工业方面的需求已经成为粮食市场需求的新型增长点。据美国能源署预计,2007/2008年度美国乙醇用玉米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将由上年度的20%提高到27.3%,今后几年还将每年增加1780万吨,即以5%左右的幅度增加。因此,市场人士普遍预计,粮食需求还将会大幅度增加。

    在供给方面,虽然目前全球粮食产量比十年前有所增加,但主要是靠单产的提高,收获面积增加不多,人均收获面积反而呈下降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人均粮食(小麦+稻谷+粗粮)的收获面积约为0.103公顷,比十年前减少了17.6%。随着发达国家对于依靠多投入化肥、农药而提高单产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越来越重视,粮食单产能否保持以前的增长速度难以确定。根据美国农业部最近的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粮食产量从上年度的大幅减产中恢复增长,但消费量连续11年增加,期末库存量连续四年减少,产需缺口为1471万吨,1999年以来产量一直低于消费量。

    (二)粮食种植成本日益增加,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明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比2000年增加26%,但全球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将仅增长7%—10%。为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大的产量,许多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时越来越偏重投入和技术,成本越来越高,其中一方面是原有一些成本呈现提高趋势,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中不断出现新的成本因素。例如,农业生产由人畜力逐渐向机械化方面发展,增加了能源费用;越来越多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也增加了单位成本;发达国家日益发展的专业化服务(如代耕、施肥、撒农药等) ,又额外增加了开支;日益发达的设施农业,每年应摊入的折旧费正在大幅度增长;农村劳工费用也普遍上涨,这些因素促使粮食种植成本逐年上涨,成为推动粮食价格上升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近十年来,粮食成本总体呈增长态势,近两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美国农业部经济调查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玉米、小麦生产成本分别达193美元/英亩(约260元/亩)、79美元/英亩(约108元/亩),而1996年至2003年的平均水平分别在155美元/英亩、60美元/英亩(美国玉米成本高于小麦,主要是由于玉米种子、化肥及用于机器燃料、耗电等成本大幅高于小麦),增幅分别达到25%和31%。从总成本看,2005年美国玉米、小麦总成本分别比1996年至2003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14%和30%。粮食种植成本迅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增加了代耕、请工费等新的成本因素,二是近几年肥料、燃料、耗电等成本有了很大提高。以美国玉米为例,2005年用于玉米生产的化肥成本约55.8美元/英亩,比1996年至2003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30.3%;用于机器燃料、耗电成本约37美元/英亩,比1996年至2003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60.8%。

    综合国内外预测机构对今后国际能源、化肥等价格走势的判断来看,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化肥价格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粮食成本增长态势难以逆转,对价格构成压力。

    (三)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粮价走势

    一是粮食主产国气候变化、种植面积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全球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例如,2006年美国、澳大利亚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干旱致使小麦大幅减产14%和57%,从而对全球小麦价格形成拉动效应。后期气候条件对粮食市场产生的影响尚存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在粮价持续高位的影响下,粮食有可能挤压大豆、棉花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引起价格的大幅波动。

    二是各国粮食政策的变化对粮价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国家的粮食政策对粮价上涨产生推动作用,如保护性收购、限制出口等措施;也有部分政策如补贴政策抑制国际粮价上涨,补贴的增加容易引发竞价出售,对价格形成打压。

    此外,随着粮食品种金融属性的增强,国际投机资金借机炒作,也会对粮食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综合判断,今后一两年国际粮价仍将处于周期内的上涨阶段,但短期内受粮食结构性矛盾、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影响,国际粮价出现阶段性、局部性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五、政策建议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粮价的稳定又是关系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在国际、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应该立足国内供给,从两个市场的联系上把握和处理好粮食和粮价问题。

    ——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当前的主要任务,除了继续严格保护耕地外,就是要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切实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

    ——继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工作,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适时调整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的品种,实行优质优价,拉大质量价差,更好地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鼓励粮食生产、引导粮食结构调整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适时调整粮食进出口政策,通过储备粮食和进出口调节好国内市场供求、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同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补贴空间,加大对粮食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快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要扩大补贴品种,创新补贴形式;二是制定农作物收入保险计划,提供种植农作物的毛收入保障,同时政府对农户由于农作物市场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损失进行直接的经济补助;三是加大对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信贷扶持力度,对农民用水、用电提供资助和优惠政策。

    ——健全和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拓展粮食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并加强国际市场粮价监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