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赚钱,就有人亏钱。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亏钱的又是谁呢?是大量做空的保值机构,它们成为了商品期货价格上涨的埋单者吗?笔者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最终“输家”未必在期货市场内,而是在期货市场之外,这些商品终端消费者才是价格上涨的最终埋单者。
市场流行的说法认为期货市场是个“零和”或者“负和”的市场,不像股票市场那样,牛市来临时大家都赚钱。市场普遍观点认为,期货价格的上涨总会有输家在,其实,商品大牛市也存在“正和”的现象。那些做空的保值机构,未必就是输家,他们也有可能是大“赢家”。
期货市场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价格发现。笔者认为,本轮农产品牛市和以往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牛市一样,将以“换区间、换定位”为主题。即原来定位300~400美分/蒲式耳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期价,换到800~900美分/蒲式耳;原来600~700美分/蒲式耳的CBOT大豆期价,换到1000~1200美分/蒲式耳,这类似一两年前的期铜市场,价格从每吨两三万元人民币的价值区间切换到七八万元人民币的区间。
这种大局感的认识是渐进性的,在牛市的初始及前半阶段,只有部分市场参与者会有这种新价格的想象力。而以现货商为代表的套保力量很容易扮演空头的角色。这些套保机构代表了期货市场的保守势力,为旧的价格区间的稳定而执行抛售的“义务”,以维持原来的市场秩序及回归原来的价格区间。例如,对于拥有小麦的机构而言,假定其小麦购买成本为2000元/吨,当价格上升到2200元/吨时,这家机构不做任何生产,仅小麦库存就能带来10%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这家机构通过期货市场抛售以锁定利润期待价格回调。这种锁定利润的行为构成了一个从期货市场外向期货市场内“通渠”的功能,为期货市场输送资金,输送新鲜血液。对于这样的做空者而言,最小的利润空间已经锁定,商品价格的上涨所造成的浮亏,可以在现货市场中得到弥补。如果将这些机构比喻成期货市场的“输血者”的话,那么为这些机构输血的将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后者无疑成为商品牛市的最终埋单者。
对于现货空头而言,只要将套保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利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可以套取确定的利益。这次以农产品为代表的牛市行情,多头大赚不用说,空头在期货市场的亏损由相应的现货库存的升值得到更多的盈利补偿,也属赢家。
这种“全场皆赢”的场面正是一个对社会大众及管理层的风险教育机会。对监管层而言,越早关注期货市场及商品市场的发展,越能减少在大通货膨胀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