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国内的大豆产业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原因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大豆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是:
一是进口大豆大量增加并取代国产大豆地位,成为主流消费品种。自从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一千万吨开始,每年都有大幅增加,1998年,我国进口大豆仅为320万吨,而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猛增到1220万吨,2006年达到了3100万吨,平均年增幅为40%。
二是进口大豆竞争优势明显。美国大豆规模化生产造就了大豆低成本生产优势,同时大豆生产也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比如美国大豆的补贴价格为500美分/蒲式耳,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使得进口大豆的进口成本降低。另外一个影响国内大豆销售的重要因素是进口大豆的大量增加改变了国内原来的大豆贸易物流格局。以往,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突出的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北余南缺,二是北粮南运。但是,大量的进口贸易改变了这种大豆贸易格局,一下子把中国大豆南北价差抹平了,在一个没有价差的市场结构中,物流流动性被大大限制,东北地区大豆的供应压力便局部的突出出来。另外,国际大豆含油量高、生产成本较低、贸易操作灵便和不存在运输瓶颈等原因也是多数油厂青睐进口大豆的原因。
导致国内大豆产业萎缩的第三个原因是外资垄断大豆压榨业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在中国沿海的64家外商独资或参股企业占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73%,参股外商掌控着企业70%的原料采购权。外资企业通过垄断北美和南美大豆的生产、垄断大豆国际贸易、垄断中国的销售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产业风险和利润实现体内循环,从而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同时可以通过国际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风险。
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有意向通过降低大豆进口关税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以平抑大豆及相关产品的价格,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因为在国内大豆供应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在国内大豆市场从生产供应、贸易和加工销售都几乎被外资垄断的前提之下,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逼仓中国”的旧悲剧再次上演。
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怕还要回到对国内大豆生产大力扶持上来。笔者认为,对于国产大豆的生产,应该参照小麦和玉米的直补措施,把扶持的力度再加大一些,国家也要考虑大规模地建设和完善大豆、豆油等油脂类品种的国家储备体系,同时,配合振兴东北一览子计划,出台对民族大豆压榨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