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流动性过剩和次贷问题中的“危”与“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9-06  
     今年8月,全球股市升温,中国流动性过剩,美国次贷危机也开始逐渐蔓延。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流动性过剩,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乃至世界金融界最关心的两个话题。

    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大多数人视为具有极大负面效应。那么,这么多钱到底从哪儿来?又将到哪儿去?流动性过剩是否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场浩劫?

    危机中往往能迸发机遇。如果把流动性过剩问题看成一次危机的话,它对中国的机遇又在哪里呢?至今美国次贷危机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中国应该如何未雨绸缪?

    昨日在上海召开的“次按债券危机和我国流动性过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对这两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碰撞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更理性的结论。

    用全球视野考量

    中国流动性过剩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我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过多、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便是“双顺差”——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

    曹远征认为,要缓解流动性过剩便要缩小我国的“双顺差”量。目前,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多依靠对内财政政策,这是远远不够的。曹远征指出,“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不成熟应该引起重视,从更高层次上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度是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思路。”

    从目前看来,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对我国经济产生“海啸式”的影响,而且,正是这场人心惶惶的“泡沫危机”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少的业绩增长。上海银行副行长王世豪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流动性过剩给银行业所带来的滚滚财源。

    截至2006年末,包括央行资产在内的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已接近6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从流动量过剩问题较严重的2002年以来,每年银行的贷款数额以平均3万亿的增长幅度递增。这些数据表明了,流动性过剩给银行带来了存贷款业务的大幅提高。

    王世豪认为,它将促进银行在收费、存款、贷款等业务上的大力发展,同时还将驱使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如开展基金、托管、QDII、理财业务等。但流动性过剩将会加大银行的资金流动风险,提升银行的管理难度。“这便需要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量。”

    与会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以人民币尽快升值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曹远征特别指出:“人民币可以演变为区域性货币。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用全球视野来考虑。”他大胆假设,如果人民币也可以像美元一样在多国通用,那么对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将有很大程度地推动,从而更好地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政府一味放慢货币上调速度,无法解决贸易顺差持续和国际热钱涌入过量问题,“政府应加大资产供给,动利率不如动汇率。”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虽然指出,“一边倒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会减少我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政策的效果”,但他认为,要消除此影响,“可以考虑较大幅度地先将人民币升值,然后在一定时期保持其汇率基本不变。”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坚持认为,“人民币应尽快强势地升值。”并且,他还呼吁应尽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钟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周边国家所持有的人民币可以直接兑换我国现有的美元,这使得我国对内对外计价单位一致,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的产生。

    中国如何应对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究竟如何?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中资银行持有美国次按债券的规模不算小,但是由于中资银行持有的6989亿美元的美国证券中,股票仅有38亿美元,其他的几乎全部为长期债券。中资银行持有的美国长债多为最安全的美国国债,风险最高的公司债券比例不到一成。总之,此次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巴克莱资本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海洲指出:“这次次贷危机已经超出了金融产品问题的概念,有可能变成全球性危机,而这主要取决于美国央行怎么做。如果9月18日美联储不减息的话,次贷危机就有可能成为全球性问题。”

    从美联储上个月作出降低贴现率0.5%但不降低基准利率的反应来看,其实美联储还是倾向于认为次贷本身的问题并不大,但需要防范其导致金融机构对信贷作出不必要的紧缩。因此,与会的业内人士提出,此次次贷危机应该不会演变成一个很大的金融危机,只是一个金融产品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表示同意黄海洲的观点。他指出:“次贷危机的扩张效应是可控的,8月以来世界各国的央行之所以只是注资而不是降息,就是由于不确定此次次贷危机的冲击力度究竟会有多大。而在全球经济还处于上升周期时,金融市场还不至于马上爆发危机。”

    截至目前,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整体经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震荡。而中国在当下受其影响机会微乎其微的状况下,应该如何提前预警?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指出:“中国千万不要因为美国出事,而忘了自己现在应该做好的事。现在会有人担心次贷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其实中国现在是货币流动性过剩,金融资产流动性不足,我们要把房产证券化资产流动性提高,使市场有更多的选择。”

    黄海洲同时指出,在次贷危机中,中国应该抓住一些机遇。首先,我们可以使人民币在次贷危机中经受考验,把人民币做大做强。其次,如果中央银行成为次债的最终买家的话,中国在外汇充沛的前提下,有资源成为实力相当的买家之一,从而拥有美国资产,这对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将产生良好的作用。

    曹远征也表示了相同的见解。他说:“在现在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下,很有可能把人民币推出去,使其成为一种区域性货币。由此,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一种溢价金融结算的工具,这对人民币做大做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