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八个月时间,三大期货交易所累计交易总额即突破22万亿元,将2006年创下的21万亿交易记录踩在脚下,国内期货市场形势喜人。究其背后原因,这与宏观政策环境和监管得当、作为市场组织者的期货交易所精心培育市场、以及期市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有效发挥,从而吸引大量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等三大因素密不可分。
在政策环境上,国家在今年初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的大方针,国民经济持续向好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积极稳妥”的政策指引下,《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于4月15日颁布实施;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已经于8月1日正式启动。而此前,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已于去年成立并投入运行。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包括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监管体系等。这一切,为期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交易量突飞猛进,当然离不开市场组织者——三大期货交易所的基础性工作。从2005年开始,上海期货交易所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期货公司高管和一线监管人员的风险管理研修班,为期货市场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期货大讲堂”对于培育期货市场后备人才有积极意义;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千村万户工程”走进农村,帮助农民保收增效……毋庸置疑,期货市场以其特有的功能,正在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农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在监管部门和市场组织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期货市场设立初期的逼仓事件已经“销声匿迹”,更多的企业是理性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为贯彻落实证监会关于做深做透现有品种的指示精神,三大期货交易所高层分别走进一些现货企业。例如,为了帮助生产、贸易和加工企业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上期所推出了“金属之旅”活动,该所总经理杨迈军也贴近市场走进云铜、云铝、万向集团等大型企业。三家交易所大量的基础性服务工作,为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新品种对交易量贡献并不明显,如今年初上市的菜籽油期货交易仅贡献了0.05万亿的交易量,期货市场“炒新”的现象不复存在。新品种中最为活跃的锌成交1.22万亿,而这恰恰是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熟品种,也是广大企业热衷参与的品种。如上市公司中金岭南、株冶火炬、驰宏锌锗等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该品种上市的首笔交易也是由前两家现货企业完成的。“炒新”不再,这恰恰反映了相关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可,其需求日益增加,由此也导致市场交易量的稳步攀升。
有数据显示,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品种之一——铜,已经吸引了国内90%以上相关企业的参与;在农产品方面,半数以上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已经积极参与进来。可以看到,政策、监管、市场组织者以及市场各个参与主体,正在成为期货市场快速稳步发展的一股合力。有理由相信,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将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创新,尤其是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