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9-03  
     目前,我国大豆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国内大豆需求量巨大,但同时也有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及大豆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从国产大豆满足国民健康需求,到龙头企业的生产宣传,再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如何发挥我国大豆行业的优势,提升国民对于国产大豆的青睐,激发豆农的积极性,以迎接激烈的竞争呢?这对于中国大豆行业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事情。

    近年来,大豆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以美、日为代表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大豆食品热”。美国、日本、泰国、中国台湾省都制定了大豆蛋白计划。90年代初开始,大豆制品一直是美国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2003年美国大豆蛋白食品的销售额为39亿元,2004年增长到42亿元,2005年达到47亿元。在美国,大豆制品有1200多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仅添加大豆蛋白的食品就达2500种。美国的50个州中,已有40个州将大豆蛋白添加于中小学生的营养餐中。在大豆蛋白食品方面,美国的一些公司也正在扩大销售大豆蛋白汉堡包、豆腐汉堡包、豆奶、酸豆奶等食品。大豆磷脂酰丝氨酸,则具有明显改善失忆症以及痴呆症等作用,1995年在美国上市形成了1亿美元的市场,目前市场容量也在不断扩大。

    在日本,大豆作为高营养食品受到高度重视,仅日本一年消费的大豆蛋白就达十几万吨。日本政府坚持在中小学校中推行营养午餐,其中每餐必有牛奶和豆制品。日本还制定了“营养大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天必须摄入的大豆蛋白数量。俄罗斯提出“蛋白质战略”计划;澳大利亚、南非、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等国为支持国民消费大豆蛋白,采取优惠的大豆进口政策,大豆进口税率都在6%以下,新加坡进口大豆的关税甚至为零。大豆制品巨大的国际需求,为我国大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形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上升。据调查,我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已上升到70%。亚健康的危害极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过劳死”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我国,亚健康还表现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导致的营养不均”两种怪相。据我国第四次营养数据报告,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迅速,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达1.6亿之多。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高胆固醇血症2.9%,成人肥胖率为7.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于生产豆制品的大豆每年超过400万吨,但是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元、有一定规模的豆制品生产企业不到60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而从一般的市场规律来看,规模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至少应该在50%,可见豆制品行业的企业规模化发展空间很大。此外,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超过8万吨,产值可达到180亿元。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预计年增长10%以上。中国分离蛋白、速溶豆粉等的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生产能力不足需求的1/10。国内、国际大豆蛋白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远未饱和,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空间亦很大,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

    就我国大豆与进口大豆的比较而言,蛋白含量高、非转基因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发挥这一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与进口大豆正面竞争高油大豆的生产,而是另辟蹊径,转向发展大豆蛋白加工。

    目前,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开始涉足大豆蛋白行业。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是在新加坡上市的大豆食品专业制造商,主要从事以大豆为原料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是集大豆蛋白产品研发、生产、商业贸易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的大豆全部来源于产自大庆黑土地的非转基因优质大豆,公司生产的产品以“日月星”为品牌,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饮食产品,有蛋白质粉、蛋白饮料、高蛋白饼干、豆奶粉、卵磷脂胶囊、大豆色拉油等;一类是工业用产品,有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脱脂蛋白、磷脂、低温豆粕、生化饲料等。2004年,大庆日月星集团启动“数字营养工程”,推出高科技、高营养的绿色食品──“数字高蛋白”,全面发起“数字营养工程”。该产品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萃取分离与生物合成技术,利用天然大豆精制而成,蛋白含量极高,并富含9种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卵磷脂以及钙、锌、铁等矿物质。

    2006年,公司建成我国最大的大豆工业园区——大庆日月星大豆高新工业园,这一大豆高新工业园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化”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和转化黑龙江省的大豆资源优势。专家认为,该工业园的建成投产,将促进我国大豆蛋白行业和大豆精深加工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是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

    企业将“大豆蛋白的营养专家”作为发展的目标,秉承“营养中国人”的信念不断向前。公司大力研发生产大豆蛋白食品,为国民提供品种丰富的大豆健康食品。2007年7月,日月星公司承办“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创新高端峰会”,此次会议旨在重点解决影响国民健康的双重营养问题(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将国民健康放置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同时,公司关注国民的心灵健康,赞助“五彩传说”的宣传推广,期望通过“五彩传说”,能够带给城市人一种心灵的自然回归。

    政策支持层面大

    大豆行业是我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开始对大豆行业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大豆蛋白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1996年开始,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在11个省、市(自治区)的24所学校进行了试点,随后在全国城市和农村范围内广泛实施“大豆行动计划”,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突破口,利用传统的大豆加工技术,提高城乡居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增进全民身体健康。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参试学生疾病明显减少,抗病力普遍增强。

    2000年,国家还启动了帮助大豆主产区实现产业化的“大豆振兴计划”。2002年开始,农业部制定了《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2002年国家安排1亿元,在该区建设了66.7万hm2高油高产大豆示范区,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顷产量达到2620.5kg,平均含油量为20.65%。2003年扩大到133.3万hm2,国家财政安排了2亿元补贴资金。

    2004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大豆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在中国大豆的重点产区──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选定示范点,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为东北大豆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北具有发展高油高产大豆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对于提高东北地区大豆的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示范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实施,还将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东北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2006年5月,第二届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圆桌峰会发布上海宣言,首次提出了双蛋白概念。强调将大豆蛋白与牛奶蛋白相结合,开发新产品,满足国民健康需求。2007年7月14日,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创新高端峰会提出实施“双蛋白工程”,旨在全民中推广以优质大豆蛋白为基料、动植物蛋白相结合的营养健康型食品、平衡膳食和营养质量新理念。会上提出,以大豆蛋白与牛奶蛋白相结合的双蛋白奶的普及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影响国民健康的双重营养问题,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强壮中华儿女,振兴中华民族。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更加注重营养均衡的双蛋白时代。

    另外,随着我国相继出台的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内的《转基因细则》的正式实施,使我国的大豆产业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不仅如此,条例的实施会对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对转基因不确定性的认识,非转基因大豆及豆制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将使包括大豆种植、大豆加工在内的整个大豆产业受益。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大豆产业扶持政策,仅免征铁路建设基金一项,就使豆类相关产品铁路运输成本降低30%~40%,为东北优质大豆产业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的大豆行业将会形成以“企业+科研+政府+农民+媒体”为一个大系统的集群发展,五者互动互做,形成产业链,带来大豆产品在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投入生产、营销,直接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科研机构大力研究开发大豆功能,为企业发展大豆深加工业提供支持;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对大豆行业给予支持,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农民耕种大豆,增加大豆产量,减少国家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必不可少,它起到一个宣传教育的作用。五者密切配合,带动大豆行业的向前发展。

    其次,大力发展大豆蛋白制品的同时带动大豆在市场其他方面的应用。国产大豆的优势在于其具有非转基因、蛋白质含量高的特性,企业应抓住大豆蛋白这个蓝海市场,避开与跨国公司的红海竞争,形成我国大豆行业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开发大豆功能,发展大豆深加工业。将大豆应用到关系人们生活健康的更加广泛的层面,如将大豆应用到服装行业、化妆品行业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