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次级债的影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有下调的预期,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角度看,央行能加息的时间不多了。央行此次加息主要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此次加息并没有出现诸如防止投资过快或者经济过热的说法,这表明全面性紧缩政策的特点还是温和调控。此次上调后,利率水平(3.63%)基本赶上了上半年的名义通胀水平,这样未来CPI的走向与利率关系就更为关键,按照相当一部分分析人士的看法,如果三季度以后随着食品价格回落而CPI向下,则意味着当前的利率调整从跟随被动走向预调,倘若这种局面得以维持,则必将对持续已久的资产价格趋势发生抑制调节效应。虽然央行加息并非针对资产市场,但是由于周边金融市场尚未稳定,央行此次加息的出台时机又具有突然性,其步入加息通道的心理预期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的振荡,但是实际考察加息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央行此次加息对实体经济和商品价格的短期影响有限。
从国际市场的经验来看,2006年1月31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使其从4.25%升至4.5%。原油价格大跌,美原油连跌三天至64.68美元/桶;金属不跌反涨,2月2日伦铜收盘首次站上5000美元大关。2006年3月28日,美联储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本点至4.75%,美联储的此次加息标志着新主席伯南克时代的开始和格林斯潘时代的结束。加息当天大宗商品略有下滑,但该次加息点燃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导火索,全球金属、原油等商品价格开始飞涨。伦铜从5300美元起步,到5月9日的收盘价为7890美元/吨,国际原油在4月24日摸高75.35美元/桶,国际现货黄金近25年来首次突破700美元大关,5月9日收报700.10美元/盎司。2006年5月1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提高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这是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连续第16次以同幅提息。当天商品价格大涨,伦铜11日创下当年最高点8790美元/吨,现货金价12日报730.65美元/盎司。不过,这次加息之后,商品价格基本到达顶点,疯涨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2006年6月29日,美联储第十七次调升联邦基本利率0.25%,新利率达到5.25%,会后美联储再次暗示将停止升息。本次升息行动符合多数市场专家的预测,由于联储升息预期减弱,商品价格再度无视此利空出现上涨,伦铜单日上涨400多美元夺回7000美元关口,原油、黄金也重新占领重要心理关口72美元/桶和600美元/盎司。可见,单次加息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但持续加息的紧缩政策一旦达到拐点,就随时可能刺破资产泡沫。
反观国内商品市场,虽然加息会增加资金成本,加息对商品的消费也会产生影响。升息会提高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鼓励人们少消费、多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商品市场是一种利空效应,有投资者猜想市场可能引发抛售行为。但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始终是自身供求关系,因而本次加息对商品市场的利空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加息当日各品种涨跌各异,短期看几乎没有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不过,从长期看,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化趋势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加剧,或者面临拐点时经济下滑加速,如果实际利率为正后继续紧缩货币,那么,持续加息政策也可能成为形成实体经济拐点和终结商品牛市繁荣机制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