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气农情 » 正文

黑龙江历史罕见旱情背后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8-01  
     6月份以来,黑龙江省东北部及局部地区高温少雨,长时间连续无雨,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旱连伏旱。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的鹤岗市东山区、佳木斯市汤原县、桦南县等地调查发现,发生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干旱呈逐步扩大趋势,在局部地区还造成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和稻瘟病等农作物病虫害蔓延。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一直以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而闻名。然而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旱情,今年的旱情更是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程度。

    玉米点火就着,水田开裂可塞拳头

    记者从黑龙江省水利部门了解到,截至7月25日,黑龙江省受旱农田面积达322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713万亩,绝产面积111万亩。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测,7月底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仍无明显降雨过程,灾情将进一步发展,绝产面积继续增多。

    6月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发生高度干旱,部分地区出现有记录以来最严重旱情。在佳木斯汤原县竹帘镇一些地块记者看到,大片的玉米叶子打成了卷,底部的两三片叶子已经干枯,农民用火一点,玉米叶子就燃烧起来。记者在佳木斯市汤原县胜利乡、太平川乡等调查发现,现在正值大豆开花期,但一些地块的大豆只有筷子高,豆秧的底叶已经枯黄,只有少数豆秧零星开花。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这些豆秧即使全部开花,也不能结出大的豆荚,减产已成定局。在佳木斯市桦南县,当地的农技人员在旱区田地里挖了近20厘米深,挖出的都是干土,一些地块的土壤甚至干硬得挖不动。

    在鹤岗市东山区东方红乡桦春村村民孟庆庭家的水稻田里,记者看到,由于持续干旱,水稻田里没有一滴水,水稻的叶面也已经枯黄。干旱造成土地开裂,稻田里遍布裂缝,大的裂缝可以塞进去拳头。孟庆庭告诉记者,他们村已经40多天没有下雨了,现在正是水稻孕穗期,如果再不下雨,这片稻田就会绝产。鹤岗市郊区的平原水库负责近万亩稻田的灌溉任务,但从6月下旬开始,水库已经干涸。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库边沿有一层被晒死的小鱼,部分裸露的水库底部长满了荒草,整座水库无水可用。

    记者从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截止到目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北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等地医平均连续50天左右干旱,旱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近2000万亩,约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三江平原是黑龙江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旱情导致的粮食减产将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呈现蔓延趋势

    记者调查发现,持续干旱还造成部分农作物病虫害蔓延。鹤岗市农委副主任方德臣告诉记者,当前鹤岗市旱区大豆蚜虫、红蜘蛛局部发生严重,个别田块达到防治指标,如果旱情持续,蚜虫、红蜘蛛有蔓延趋势。此外,水稻稻瘟病在部分水稻田危害严重,并呈现蔓延趋势。桦南县农委生产办公室主任郭海生说,当前桦南县旱区内大豆蚜虫和大豆红蜘蛛普遍发生,并开始发生扩散,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预计大豆蚜虫和大豆红蜘蛛在全县将达到中等偏重程度,长势较弱的地块可达到重发生程度。

    据旱区一些市、县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这些地区没有大的降水过程,旱情将继续加重。鹤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汪连会告诉记者,鹤岗市总耕地面积为250.5万亩,截至7月19日,全市受旱面积为142.6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6.95%。鹤岗市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已持续高温少雨40多天,进入7月份仍没有明显降雨。且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期鹤岗市仍不可能出现有效降雨过程,全市旱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据了解,旱区已采取了开发新水源,跨流域调水,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抗旱,各地抗旱目标优先保水田、保经济作物、苗好高产地块和处于临界状态但有救的地块。由于旱田面积大,三江平原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差,大部分旱田缺乏有效办法抗旱,只能等雨缓解旱情。

    三江平原旱情留下诸多思考

    鹤岗市副市长梁贞堂说,旱区现有控制性工程设施不全,水库库区淤积严重,导致蓄水不足问题在这次旱灾中尤为突出。此外,旱区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田间灌水利用率不高,机电井数量不足,大田缺少喷灌等抗旱基础设施等问题,也在这次大旱中突出的表现了出来。面对大旱,只能多打机井,但旱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民又大多把资金投入到春耕和施肥等环节,单靠地方力量抗旱难度很大。

    在一向偏涝的三江平原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小旱大丰收,大旱小丰收,不旱不丰收。”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主导下,不少人对抗旱措施并不在意。而今年的大旱则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抗旱的重要性。凡是去年秋天经过深翻的地块今年的抗旱性都要好很多。在依兰县,同样是近两个月没有有效降雨,一片地里的玉米不足一米高,半数叶片已经枯萎;而另一块地里的玉米个头高出不少,叶片也仅仅枯萎了两三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归属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的地块作物长势相对较好,据了解,这是因为农场标准化作业程度高,所以作物的耐旱性也相对较高。

    在分析三江平原干旱原因时,很多业内人士提出,生态环境的改变,也造成当地气候日渐干旱。由于一味注重增加粮食产量,近几十年来,三江平原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本来不该开垦的地方都被砍了树,种上庄稼,一些耕地甚至都开到了山尖上。科研人员预计,如果目前的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若干年后,整个三江平原将会严重沙化。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