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种植加工有着悠久历史 本世纪压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种植和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 年代之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当时全国大豆压榨企业日加工大豆能力普遍在30 ~200吨之间,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很少,其中全国日压榨大豆500吨的企业只有大连油脂工业总厂一家。1990 年之后外资开始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新建大豆压榨企业加工能力均在500吨/日以上,但大豆压榨产业发展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1996 年外商投资的深圳南天油粕公司建成投产,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00 吨,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油厂。进入21 世纪以后,国内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开始大量投资大豆压榨企业,国内大豆压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压榨能力增速快于实际压榨增速 导致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
2000 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 吨以上的油厂在100 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 吨。到2001 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 万吨,2004 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 年底达到了25.4 万吨,在2000 ~2006 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 倍。到2006 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 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 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 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 吨。按每年开工率300 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 万吨。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在过去6年之内增长了3.2 倍,而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2006 年我国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 万吨左右,仅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 (如果考虑压榨能力300 吨日以下的小型油厂以及可加工多种油料的油厂也加工部分大豆,目前全国大豆压榨能力将超过9000 万吨,大豆实际压榨量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比重不足38% )。
产能过剩使得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部分企业建成之日即为倒闭之时
过去3 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使得大豆压榨行业投资风险不断加大,部分企业建成之日即成为倒闭之时。调查数据显示,2003 ~2005 年之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导致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造成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过去6年国内对豆粕和豆油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
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高 国内大豆压榨中心转向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产地,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地区的大豆产量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比重超过50% ,其中油用大豆约占全国的70% 左右。上述四省区的油用大豆主要供当地油厂压榨,部分外运至山东、河北及京津地区的大豆压榨油厂。我国油用大豆生产格局决定了东北地区一直是国产大豆的主要加工区。上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 ,到2006 年底,东北三省日压榨大豆300 吨以上的油厂有60多家,日压榨大豆能力在6万吨左右,占全国大豆压榨能力的比重已降至20% 左右。由于我国大豆供需一直呈现产不足需的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开始大量建设大豆压榨企业,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高,国内大豆压榨中心开始转向沿海地区。
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基本完成 目前已经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
目前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布局已基本完成,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 月到次年3 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 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国内大豆产量呈现逐年降低局面 企业对进口大豆依赖性持续增强
最近两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出现降低,大豆产量也呈现下降的局面,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大豆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导致国产大豆榨油消费量逐年减少。在我国大豆压榨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进口大豆成为我国大豆压榨企业的主要原料来源。1994/1995 年度之前由于我国大豆压榨量较低,加上进口大豆数量较少,进口大豆压榨量占我国大豆压榨量的比重不足3% 。2004/2005 年度我国进口大豆压榨量突破2000 万吨,达到2580 万吨,当年度进口大豆压榨量占我国大豆压榨总量的比重快速提高至77% 。预计2006/2007 年度我国进口大豆压榨量将达到3000 万吨,进口大豆压榨量占我国大豆压榨总量的比重将超过80% 。
进口豆占压榨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沿海地区大豆初榨企业最为集中
由于进口大豆占我国大豆压榨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最近几年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庞大,目前沿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大豆初榨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截至到2006 年底,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沿海各省300 吨日以上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21 万吨。其中,东北沿海地区(辽宁)日压榨大豆能力为2万吨,华北沿海地区(河北和天津)日压榨大豆能力为2.8 万吨,华东沿海地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和福建)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1.7 万吨,华南沿海地区(广东和广西)日压榨大豆能力为4.5 万吨。按照目前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27 万吨计算,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已占到全国大豆压榨总能力的78% ,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 。
目前大豆压榨企业分布过于集中 一地以及一港多厂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存在过度集中和布局不尽合理的情况,一地多厂、一港多厂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大豆压榨企业较为集中的东北和沿海地区,都出现了一地多厂和一港多厂的现象,导致这些地区豆粕和豆油供应严重过剩,其中超过一半的产品需通过水路或陆路运往内地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加大。例如,广东东莞地区共有5家大型油厂,目前已经有3家被租赁或兼并;大连地区原有7家油厂,目前有两家倒闭,一家处于长期停产状态;日照地区有三家油厂,其中一家被兼并。造成大豆压榨企业过于集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建厂时只考虑了原料来源方便,而没有考虑到产能快速增加后带来的产品销售问题。
大豆压榨企业单厂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企业原料资金供应出现困难
在最近几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快速增加的同时,大豆压榨企业的单厂规模也不断扩大,部分企业出现原料和资金供应困难的问题,导致开工率难以保证,压榨效益较低。目前全世界日加工大豆6000 吨以上的大型油厂有12 家,其中有4 家在中国。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1.2万吨,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压榨厂;河北汇福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1 万吨;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公司和广西防城港大海粮油工业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都超过了7000 吨。截至2006 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超过5000 吨的油厂已有9 家,这9家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6.5万吨,占全国大豆压榨能力的24% 。大豆压榨企业单厂规模过大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河北一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由于资金和原料供应困难,最近两年开工率都不足30% 。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是造成单厂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完全没有考虑资金和原料供应问题。一家日压榨5000 吨的大豆初榨油厂,每月需要45万吨大豆,按每年资金周转四次计算,流动资金需求将超过10 亿元,这是许多企业难以做到的。
(作者:张立伟 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