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经所主办的最新一期《国际经济评论》发表肖耿博士在一论坛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有4.84亿非技术工人,这些人每月收入只有120美元或者更少.而非技术劳动力太多及过剩这个结构性约束,成为中国物价水平上涨缓慢及人民币升值缓慢的主要原因.
针对有建议称中国生产能力过剩,所以应该减少投资,增加消费,肖耿称,"增加消费的建议不会错,但在目前中国的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家庭的最佳选择结果却导致了消费低迷,储蓄增高."
他表示,中国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保险体系,建立助学贷款或者奖学金项目,修建更多的公路、地铁和学校.所有这些无疑需要投资,"这些是有效率的投资,有效率的公共投资完全不同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生产能力过剩."
但他指出,不幸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不能区分有效率与无效率的投资.当投资率统计数据过高时,中国政府就不得不开始限制投资,使有效率与无效率的投资同时低迷.当投资尤其是有效率的投资被限制以後,进口的增长速度就赶不上出口的增长速度.因为外资在供应链方面的投资创造了较大出口并且不受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而进口则依赖于国内消费和投资.
他并举例说,2006年,中国相对美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中国邻国的通货膨胀率则分别为:韩国2.2%、印度5.5%、印度尼西亚13.1%、越南7.5%、菲律宾6.2%,均高于中国的1.5%的通胀率.在全球环境下,尽管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7%(初步核算数据,经修订後的增长率为11.1%),中国相对其邻国仍经受了一定的通货紧缩压力.
"令人惊讶的是,当中国创下了亚洲最低通货膨胀率时,无论中国政府还是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要求中国收紧货币政策从而抑制投资."他称.
因此,他指出,为什么要建议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通货膨胀高的情况下增加投资,而建议像中国这样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减少投资呢?国际社会应鼓励中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较少对增加的外汇储备进行冲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