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疲弱连豆成就中美大豆跨市套利机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30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大豆市场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其价格间的变化既受制于全球大豆市场总体供需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美大豆贸易价格的制约,所以中美大豆市场的价格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趋同性是长期的而差异性则是暂时的,市场出现的差异性正是投资者所要捕捉的套利机会,而差异性也必然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得到矫正,矫正的过程正是投资者的套利交易得以获利的过程。

     过去三年来,随着国外贸易商对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并购热潮的出现,国内压榨行业新增产能高速扩张,国内进口国际大豆数量连年大幅增加,下游产品销售困难,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与CBOT大豆价格相比长时间处于“相对”疲弱状况,反映到大连大豆与CBOT大豆的比价关系上则是比价值持续走低(如图)。

     从美豆进口成本与国产大豆价格的比较看,以7月20日为例,当天CBOT大豆8月收盘价为850.2美分,墨西哥湾(8月船期)C&F价格为210美分/蒲式耳,当日汇率为1:7.5712,则换算成到岸成本为2949元/吨,进一步换算成进口成本为3552元/吨(3%关税、13%增值税、综合港杂费120元/吨),同日大连地区国产大豆现货价格是3180元/吨,进口美豆到国内的成本与国产豆之间的差值在372元/吨。由于国外大豆含油率较高,相应地进口大豆的价格也较国产豆价格要高,但是372元/吨的价差却是比市场上认可的150-200元/吨左右的价差高出许多,国内外大豆价格的比较效应将会使得国内油厂对采购国际大豆的兴趣出现下降。实际上国内油厂进口国外大豆的进度也支持这样的观点,最新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进口国外大豆的数量为252万吨,同比下降了31%,环比下降了14.8%,今年上半年国内进口大豆为1385万吨,同比下降了1.4%。从过年几来国内进口大豆的统计数字看,单月进口大豆的进度同比、环比都出现下降,半年累计进口大豆数量同比也出现下降的,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数据显示,国内油厂进口国际大豆的兴趣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而后期油厂对采购国内大豆的积极性则会增加,采购方法既可以是现货采购也可以是在期货市场上做远期买入保值。国内油厂的上述采购行为将会扭转国内大豆价格“相对”疲弱的局面。

     从大连大豆与CBOT大豆的比价图上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比价的主要波动区间大致维持在5.2-3.45范围内,当比价出现低于3.9以下时,则说明大连市场豆价被相对低估,当比价出现高于4.9以上时,则说明大连市场的豆价被相对高估。自2004年10中旬起,中美大豆间的比价关系一直处于缩减的状态,由最初的5.187点滑落至2007年7月中旬的3.469点,近几个交易日有所回升,至7月23日为3.876。目前的比价关系显示,大连市场的大豆价格已经被相对低估,市场存在着买进大连大豆的同时卖出CBOT大豆进行跨市套利的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汇率因素是影响到中美大豆跨市套利能否成功的另一因素,并且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的不断增加,这种的影响会越发增大。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逐渐增大,至2007年7月23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7.5642,相比汇改前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8.5%。由于人民币升值,这样进口大豆到中国囗岸的成本价就应相应下调,这样,连豆与美豆的比价关系也应相应缩减,为了方便统计,延续传统的连豆与CBOT豆价的比例关系,目前的连豆与CBOT豆价的比值必须要刨去所升值的部分,这样7月中旬连豆美豆比价的最低值3.469就相应调整为3.76(3.469×1.085),7月23日的比价3.876相应调整为4.21(3.876×1.085)。从比价图中可以看出,3.76位于中美大豆比价关系的底部区域,而4.21的比值已经接近于中枢区域,中美大豆的比价关系已经出现由低向高持续扩大运行的趋势。可以预计,后期中美大豆的比价将会在市场力量的矫正中得以进一步回升,回升的过程就是买连抛势美豆套利交易获利的过程,当然人民币升值幅度应考虑在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