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企业资产弱化的现状,继续加大对仓储设施修缮的扶持。
今年,国家为保证2007年粮食收购所需仓容,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了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我省最低收购价粮食收储库点的仓房维修。改善了部分仓容的接收能力,缓解了部分农民卖粮难的矛盾。但仓储矛盾的调节有其过程性,需要有几年的相应投入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客观地讲,随着农村粮食生产的恢复性增长,近两年国家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主渠道作用和地位更突出。仓房老化、设施陈旧、场地破损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因此,希望国家和各级财政能够继续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继续加大对仓储设施修缮的推进力度,以提高仓储的接收能力,确保储粮安全,调动和保持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加快粮食主产区中心库(点)的建设步伐,有效解决新的“卖粮难”问题。
从去年和今年的托市收购情况看,由于各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规模、布点及地理位置不同,粮源分布不均,企业仓容也存在不平衡,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仓容紧张和区域性的农民“卖粮难”的现象,特别是在抓节气、抢晴天的特定时段,农民售粮比较集中,要做到方便农民就近售粮,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因此,为从根本上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较好解决新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建议国家及省市政府,考虑到粮食主产区仓储接收能力弱化的实际状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中心库点的建设步伐,翻新、扩建一批适应现代粮食仓储要求的粮食中心库,解决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3、认可现阶段露囤存粮在特定区域的过渡性,继续给予必要的费用补贴。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尚处在艰难的自求平衡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应有的仓房、场地、设施投入,发展的后劲普遍不足,存在着设施老化、场地破损、仓储功能弱化等现象,已引起粮食部门上下的高度重视。
去年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部门已经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房、场地、设施等进行了必要的修缮,有效地缓解了仓容不足的矛盾,也提升了粮食企业的形象。但由于各地、各企业仓容现状及各地区、各乡镇种植面积的不平衡性较大,加之农民就近卖粮的传统习惯一时还无法打破,因此,局部区域性仓容偏紧问题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困扰着主产区的粮食部门,一些地方“卖粮难”的现象已有发生并客观存在着,如花很高的售粮成本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粮农及地方政府反响都很大。这不仅仅是个经济行为,也有政治影响,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因此,为更好地执行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以兑现不拒收、不限收的承诺,更好地执行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更好地服务种粮农民,最大限度地缓解已出现的矛盾,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到露囤存粮在特定区域存在的过程性和必要性,加紧落实露囤存粮的必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