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头市场来看,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以及对天气干旱的预期是促成前期价格强劲上涨的主要动力。继前期季度报告预估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之后,6月29日USDA再次把今年新季大豆的种植面积调减到6410万英亩,较上年度大幅减少15%,收获面积也仅为6330万英亩,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均为1995年以来最低。种植面积的减少带来了产量的下降,预计今年美国新季大豆的总产量是26.25亿蒲式耳(以USDA7月份预测平均单产41.5蒲式耳/英亩为计),这一产量较上年度31.88亿蒲式耳减少了5.63亿蒲式耳,减少幅度达17.7%。以总使用量29.85亿蒲式耳(含压榨量和出口量)、期初库存6亿蒲式耳(USDA7月份报告预测)为计,供需相抵,预计2007/2008年度美国大豆的期末库存量将由上年度的6亿蒲式耳减少到2.45亿蒲式耳,期末库存大幅减少了60%,库存消费比则降为8.21%(2.45/29.85)。
上述数据显示,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带来了产量和库存量的下降是市场做多的基础,但并不是做多的唯一力量。历史数据显示,8.21%的库存消费比并不足以支持前期多头在900美分以上保持上攻动能,从往年美国大豆库存结构上看,当库存与消费量之比在10%之上时,市场供给充欲、价格疲弱,而当期末库存与总需求量之比低于10%时,市场供给就会出现紧张,其中库存与需求比在5-10%之间时,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市场价格位于中枢区域,而当库存与需求比低于5%时,市场供给就会明显出现紧缺状况,价格则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8.21%的库存消费比是市场供给处于紧平衡偏中性的状态,与此供给状态相对应的市场价格大致也仅为800-850美分附近。面对如此般的库存消费比,前期的市场多头为何敢于在900美分以上强力上攻呢?那就是天气。
7月10日有天气预报显示,在7月下旬高气压脊将进入中西部的大豆主产区,此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多头士气。从过去五年来美国大豆单产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到, 2003年单产最低,为33.9蒲式耳/英亩, 2005年的单产创出了历史最高纪录,为43蒲式耳/英亩,五年平均单产量是39.96蒲式耳/英亩。如果以“中性”天气现象来评估今年新季大豆的产量的话,那么不妨以五年平均单产为计,则今年新季大豆的总产量为25.2947亿蒲式耳(6330×39.96),期末库存量为1.4447亿蒲式耳(产量25.2947+期初库存量6-总需求量29.85=1.4447亿蒲式耳),库存消费比为4.84%(1.4447/29.85)。这一库存消费比与2003/0004年度美国大豆被推高至1064美分/蒲式耳的库存消费比4.43%水平相比相差无几,更不要说“干旱”或者“较为干旱”的情况了。美国新季大豆产量的大幅下降极大地压缩了库存的回旋余地,天气现象任何一次“可能”的旱情预报都会令投资者产生抢购欲望,这也正是CBOT大豆基金在市场上提前构筑天气升水的主要原因。
从空头角度看,目前美国大豆生长状况良好、土壤墒情也不错,再加上庞大的期初库存,现在预言2007/2008年度美豆的期末库存出现紧张还为时过早。截止到7月15日,18个州大豆作物的平均开花率是60%,这好于去年同期的58%以及五年同期平均水平的48%,大豆作物生长的优良率是62%,好于去年同期的57%,也好于曾创出历史最高单产水平2005年同期的53%。假如今年新季大豆单产能够保持2005年43蒲式耳/英亩水平的话,那么今年美豆的总产量将达到27.219亿蒲式耳(6330×43),同样以USDA7月份预测的需求量和出口量为计,2007/2008年度的期末库存量将为3.369亿蒲式耳(产量25.2947+期初库存量6-总需求量29.85),库存消费比则为11.27%(3.369/29.85)。这样的库存状况已经属于较为充欲的库存了,市场价格将会因此而走跌,如果考虑到此前市场所提前构筑天气升水的话,市场下调的要求将会更高,毕竟目前美国大豆生长的优良率和开花率均处于近三年来的最好时期,市场空头的打压动作不无道理。
尽管近期CBOT大豆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走势,但是其价格波动仍局限在950-825美分(11月合约)范围内,多空双方依然未能决出胜负。进入8月份以后,大豆的生长将进入结荚灌浆期,届时天气现象的任何一次变化都将会对大豆的最终单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大豆价格长期走势是涨还是跌未来一个月内将见分晓。为此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天气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