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大豆走势受外盘的影响较小
7 月份以来,产区大豆市场行情比较稳定,价格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上月末下调收购报价的一些产区油厂并没有在CBOT市场的带动下恢复前期的较高报价,交易情况也持续平淡。目前CBOT市场对于产区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自身供应偏紧的现状和油粕需求疲弱都在加重产区大豆市场的观望气氛。在目前市场阶段,产区大豆价格的调整显得有些困难,大部分粮食都集中在油厂和粮点贸易商的手中,油厂和贸易商在供应量偏少的情况下,觉得价格的调整在没有成交量配合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因此提价收购的意向并不明显。当前产区油厂的最高收购报价为哈尔滨周边地区的3020元/吨。不过,从长期行情趋势来看,国产大豆存货向中间商及油厂手里集中的情况下,价格就会有“易涨难跌”的潜在利好,而供应偏紧将支撑国内大豆市场的后期牛市格局。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连地区80 万吨交割大豆的流向还不能确定,这在后期将成为产区大豆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合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油粕销售不畅产区观望气氛浓厚
虽然国内大豆现货市场暂时对于美盘的突然上涨表现平淡,油粕市场却相对敏感得多,均出现了跟随美盘连续试探性上涨的局面,但是需求数量显然没有跟随上涨的迹象,反而是较高的价格打压了部分需求方的入市心理。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豆油处于相对的消费淡季,中间贸易商的走货速度较慢,需求为价格及压榨利润带来很大压制作用。而豆粕方面,市场人士普遍反应,豆粕价格此次的上扬行情显得有些过快过猛,虚高成分居多,贸易商的入市态度比较谨慎,由于目前的库存还比较充足,多以销售前期的低价库存为主,饲料厂商到油厂拿货的热情较低,市场上“高报低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高价位的成交基本没有。可以看出,当前国内油、粕市场单纯的表面报价走高对大豆价格的实质性支撑并不存在,大豆的主要下游产品销量不畅正在牵制着大豆的购销情况,也给大豆价格带来压力。目前大多数产区油厂在大豆收购问题上都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关注着其他厂家的动向及油粕走势何时明朗。
需求不旺制约销区市场价格上行
国内销区大豆市场价格呈现多日稳定的状态,近期美盘的大幅上涨和后市行情的看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内大豆销区市场的需求转好,但是距离理想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市场上还存在一些观望心理,很显然,对于市场行情的突然转变,供需双方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致使价格暂时延续了稳定状态。目前终端需求方的入市态度相对谨慎,对当前的高价非常担心,一般都采取随用随买的采购方式,并不想轻易冒险积压高价的大豆库存,从而打压了销区市场成交数量的提升,也就制约了产销区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不过,大部分贸易商在国际市场长期牛市和国内大豆远期供应紧缺的前提下,对后期的行情都保持着看好的心理,挺价的意愿比较坚定。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食用大豆供应的主要省份中,安徽等省份的大豆因为库存很低,已经较前期大幅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等省份的大豆在销区市场上的价格会受到其到货成本提高的推动,进而会为黑龙江大豆带来支撑,并影响国产大豆市场行情。
期价拉高进口大豆理论到港成本
近半个月的时间里,CBOT大豆期价经历了大跌之后的大涨行情,远期进口大豆成本也继续提高。国内各港口进口大豆的分销价格却保持平稳,没有跟盘涨跌。从没有跟跌的角度看,目前各港口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相对较高,贸易商宁愿承受较大的销售压力也不愿意赔钱销售,后期随着成本更高的进口大豆到港,进口大豆价格继续上调的可能性较大。而从不跟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成本的考虑以外,目前国内港口大豆的仓容压力不容忽视,推迟船期的现象每个月都会出现,较少的出货数量加大了价格上涨的阻力,大多数贸易商都在等待新季大豆上市之前、国产陈豆大量消耗之后,国内对进口大豆需求增加的时期,所以现在油脂行业的不稳定行情对进口大豆分销价格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另外,较高的进口大豆价格对当前市场需求的打压还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无论市场影响因素如何,当前国产大豆供应已经比较紧张,新季大豆上市之前远期供应紧缺的状况也是可以判断的,因此,在进口大豆成本不能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国产大豆就应该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至少是稳中偏强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