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猪肉和鸡蛋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养殖成本的持续提高和偏紧的供求关系,推动肉蛋价格稳步提升。同时,疫情的爆发加剧了供求失衡,肉蛋价格加速上涨。
(一)肉蛋价格同比涨幅提高部分缘于去年同期价格较低。从近十年肉蛋价格走势来看,此次涨价是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周期中的一个突然加速。猪肉价格从1996-1997年高位回落,2003年开始走强,2004年10月达到13.89元/公斤的高点后再次走低,2006年6月达到9.36元/公斤的谷底,完成了一个涨跌周期。2006年6月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7年5月份价格突涨,虽然同比涨幅高达49.4%,但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猪肉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与2004年10月份相比,猪肉价格只上涨4.5%。
(二)玉米( 1570,9,0.58%)价格持续上涨,饲养成本明显增加。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82%,占鸡蛋总成本的78%,而玉米在猪饲料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因此玉米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决定猪肉价格的走势。玉米价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2006年1月份以来,玉米价格由谷底回升,至今仍然处于上升期,2007年5月,玉米价格同比上升13.4%,较2006年1月份上涨了20%,玉米价格持续走强。考虑到生猪从补栏到出栏需要四个月时间,玉米价格实际上影响的是四个月以后的猪肉价格。研究表明,玉米价格和滞后四个月的肉蛋价格高度相关。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玉米价格涨幅平均达到16%以上,饲料成本的上升成为2007年4月以来肉蛋价格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
(三)疫情加剧供求失衡是猪肉价格突涨的直接原因。疫情导致供给减少,加速了猪肉价格上涨。2006年上半年生猪养殖亏损,养殖户大量减少母猪数量,仔猪供应和生猪存栏大幅下降。供给减少促使猪肉价格从7月份开始上涨,养殖户补栏增加,供求关系进入缓解阶段。由于重新培育母猪和生猪养殖再到出栏,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因此正常来说,猪肉价格应该是逐步走高,7月份达到高点,而不会出现5月份的暴涨局面。但是,2006年6月以来爆发的猪高热病疫情进一步减少了母猪、仔猪和生猪的供应量,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生猪出栏6.81亿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存栏4.94亿头,下降1.78%;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2.3亿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5%;存栏4.67亿头,下降0.3%。
肉蛋需求出现恢复性反弹。2006年随着禽流感疫情的结束和肉蛋价格的走低,猪肉和鸡蛋的消费出现恢复性反弹,人均猪肉和鸡蛋消费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7.1%和29.8%,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45和52.5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肉蛋消费继续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5.1%。供需失衡直接引发了肉蛋价格的突涨.
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变动的因素
1.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
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不会对CPI产生较大的新上涨压力。猪肉价格三季度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仍将高位运行:目前生猪存栏量不足,仔猪供给增长较慢,养猪户和企业养猪积极性恢复有一定过程,加之生猪出栏周期需要四个月,出栏量回升需要时间;近期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发生猪高热病,不利影响仍在继续;玉米等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仔猪防疫成本等相关成本增加。
但是,猪肉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9、10月份后将趋稳:猪肉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减弱,夏季肉类消费进入淡季,整体需求趋于下降;对猪肉消费有一定替代作用的牛羊肉、水产品等的供给和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猪肉价格上涨空间;近期生猪收购价格不断升高,猪粮比价已经连续9个月高于1:5.5的盈亏平衡点,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新一轮补栏生猪的上市将平抑猪肉价格;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防范生猪疫情的措施,将稳定猪肉供给。
粮食价格存在小幅上涨压力,但上涨空间不大:夏粮丰收,小麦( 1815,9,0.50%)供求总量趋于平衡,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将进一步稳定小麦价格;农业部资料显示,稻米市场粮源减少,稻米需求回暖,水稻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将推动稻米价格稳步上升;虽然国家已经紧急叫停粮食生产乙醇燃料项目,但已形成的产能仍然会促使工业用粮保持较快增长,肉禽蛋价格上涨也将拉动饲料用粮加快增长,玉米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大豆( 3229,17,0.53%)种植面积较去年下降838.2万英亩,预计美国新豆结转库存3.2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测的3.37亿蒲式耳平均值,加上国内饲料需求趋旺的势头,大豆供应将趋紧,全年大豆将持续上涨;预计国际粮食库存量在2007年年中降至总使用量的15.8%,低于1990年以来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急剧增长,供需关系进一步趋紧,国际粮价存在新一轮上涨的可能。
节能减排对未来价格带来上涨压力。5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该方案要求严格控制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节能减排将增加企业的环保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成本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将减少相应产品的供给,这都会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上升压力。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推进,将提高煤、石油、电、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带来PPI和CPI上涨的压力。
劳动力成本增加将推动价格水平上升。中国社科院6月14日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四分之三的村已无青壮劳动力可转移,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劳动力短缺正在由沿海地区向全国蔓延,预期在“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有所改变。与此同时,农民工人均月工资持续增长,增速逐年加快。2003至2006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增长22%。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费用也在逐步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将成为未来价格水平上行的重要推动因素。
2.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
进出口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会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自2007年6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对一部分轻工业产品(多数为消费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6月19日,我国又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从7月1日起,取消和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都将使得相应产品的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加快,国内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给相应增加,竞争程度加剧,给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带来一定下行的压力。
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2005年至今,我国制造业投资基本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新增产能不断形成和释放,而需求相对不足,部分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这都将给PPI和CPI带来下行的压力。
(二)预计CPI 2007年上半年为3.0%,全年为3.2%左右
综合上述因素,在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不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下半年PPI总体上保持平稳,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PPI同比涨幅会小幅回落;在粮价不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下半年CPI上涨压力会趋缓,受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会基本维持在3%以上的水平,但12月份会回落至2.5%以下。
模型对2007年二至四季度CPI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3.3%、3.5%和3.2%,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增长率为3.0%和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