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日刊文章:中国不会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8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题:中国真的会引发世界粮食危机吗?作者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科学系教授大贺圭治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其著作中为世人敲响了警钟。他认为,中国将成为再度引发世界性粮食危机的最大隐患。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策源地呢?

    粮食消费多样化

    从长期角度上看,影响粮食供求变化的最基本原因,包括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2 .4%迅速下降到了2 0 0 0年的0.6%。预计2010年代中国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下降至0.5%,2020年代将下降到0.2%。203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因此,如果2 0 0 5年到2030年之间这25年间,中国能够将目前的粮食供给量提高10%,那至少能确保目前这个水平的人均粮食消费量。

    通过引进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蔬菜、水果、畜产品、植物油以及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消费也都水涨船高。这也就是那些悲观论者认为中国可能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之一。2003年,中国的蔬菜年人均消费量是日本的2倍,水果是日本的90%,植物油是日本的8 0%。2003年中国的猪肉年人均消费量是3 5.3公斤,将近日本19公斤的2倍。

    而中国牛奶和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却只有日本的1/4,水产品的消费量只有日本的1/3。虽然今后中国奶制品和水产类食品的消费量会持续增加,但前者依赖的是草场资源,后者依赖的是水产资源,这两项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粮食饲料消费量的激增。近几年中国淡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将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鱼类生产大国。

    中国人的食品消费从量上看,已经达到饱和。现在,它正在从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趋于多样化和合理化,即减少谷物的摄取,增加水果、鱼类和奶制品的摄入量。“折中型”食品消费由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都更加庞大。但是,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大米仍然占最大的比重,大豆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品和鱼类的消费比例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欧美的食品消费以畜产品为主,亚洲则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中国曾经在饮食结构上趋向欧美,却没有将欧美化的饮食习惯进行到底,而是选择了一种亚洲和欧美的“折中型”食品消费类型。

    布朗先生等欧美的食品问题研究专家认为,中国会扩大畜牧业,因而要大量进口粮食饲料。很明显,他们根本不了解东亚各国的饮食传统和饮食文化,而是以欧美中心主义来思考问题。日本的肉类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停滞不前,粮食饲料的进口量也逐渐趋于减少。这说明,只要东亚各国还基本维持以大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就不会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把大量的粮食用作饲料,并在世界范围内收购粮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