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中国粮食问题调查: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威胁安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5  
     昨天(6月23日)我们报道了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因为铁路运力不足,粮食运不出去,致使很多农户卖粮难,增产不增收,其实,在粮食生产中,存在这种瓶颈的,还不只是运输环节,粮食储备基础设施陈旧,存储能力短缺,也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不少损失,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5月,我们栏目就曾报道过这个问题,事隔十年,粮食仓储条件是否得到了改善呢?

    粮食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威胁粮食安全

    这是一个足以让世人骄傲的数字,17400万亩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0,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水稻商品量居全国第一。

    “一天一个专列,3年都发不完。”

    十年前,这里曾因为仓储能力不足,大量粮食只能露天摆放。

    “仓储条件差,一化冻,水稻就要发霉,就要变质,在地里就要滚成泥球。”

    十年后,仓储能力不足的问题老调重弹。

    “有4/5的粮食都是在农户的地头进行存放,所以说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这一块粮食的存放应该说难度挺大。”

    这是记者十年前在黑龙江拍摄到的画面,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张广勤表示,粮食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水稻堆放在外面经过雨雪冰霜,湿气严重,因而影响了粮食的质量。

    粮食真的安全吗?

    39岁的梅桂清,是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创业农场第八管理区的种粮户,2004年她和丈夫于永水从外地来到建三江,承包了300亩耕地种植水稻,2006年,因为种植了高产水稻,梅桂清的水稻亩产突破了1100斤。

    记者:“往年种三百多亩水稻能卖多少钱?”

    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创业农场第八管理区农民梅桂清:“要是卖七毛多也能卖二十来万。”

    梅桂清的丈夫于永水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每到闲暇之余,他就会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水稻的生长情况,盘算着这一年的收成。

    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创业农场第八管理区农民梅桂清丈夫于永水:“最多的时候,到地里晒场,全是粮。”

    于永水说的晒场,实际上就是各个管理区在管辖范围内找出一块空地,供农户晾晒粮食的地方,建三江农垦分局共有15个农场,139个管理区,只有少数的管理区有仓储库房,绝大部分只有1个露天晒场。

    “大的仓储目前来讲作为咱们连队做不到,因为没有设备。”

    这是七星农场的晒场,记者看到由于缺乏仓储库房,很多水稻至今还在这里晾晒,周围的群众说,这些粮食就是去年打下来的,因为受潮,所以只好留着自己吃,这片空地是前进农场的晒场,因为已经过了晒粮的季节,这里空空荡荡,据建三江垦区主管粮食的领导介绍,这个晒场是所有农场里最好的一个,但能存放的粮食也极为有限。

    “这个水泥晒场是15000平方米,存放粮食能存放3000吨,要晾晒的话只能晾晒一千多吨粮食。”

    郑旭斌告诉记者,前进农场共有22个生产队,只有这一个晒场,2006年前进农场水稻产量高达35万吨,如果照此计算,在这个晒场每天晒1000吨粮食,前进农场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把粮食晒完,而即便是能够晒完,由于没有库房,粮食也无处存放。

    “满足农场的需要这样的场垸得建多少个?”

    “得建120个。”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农户打下粮食之后,需要经过晾晒、烘干、脱皮等几道工序,而黑龙江水稻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冬季,水稻堆放在外面经过雨雪冰霜,湿气严重,因而影响了粮食的质量。

    “很多农户有时候倒运不及时,通风不及时,底下有一、二十公分的粮食就潮湿霉烂变质。”

    尽管场垸条件简陋,但对创业农场的于永水来说,是他做梦都想的好事,由于粮食太多,没有足够的场地晾晒,更没有库房储存,于永水家的粮食很多发霉,直接影响了收入。

    “这一下损失多少钱?”

    “损失两三万呢。”

    在记者在十年前拍摄到的画面,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张广勤表示,粮食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质量,威胁到粮食安全,遗憾的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资料)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张广勤:“我们这个国家的商品粮的基地它体现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粮食,90%左右要成为商品,要进入大的市场区进行流通,现在看来我们仓储能力,除了保存我们下一个生产年度的所用的种子外,基本上不具备仓储的能力,只能露天堆放,烘干的能力也只能是烘干种子,也不具备烘干商品粮的能力。”

    今年5月下旬,又到了插秧的时节,梅桂清不断地将秧苗撒向田里,她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她还忘不了那些发霉的粮食。

    明明有储备能力为什么粮库空空?

    在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的建三江垦区,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粮食没地方晾晒,更没有地方储存,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堆积的粮食受潮发霉,没法卖出去,粮食储存能力不足,不仅让种粮农民遭受损失,也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接下来就到当地的国有粮库去看看他们的储存条件。

    这是10年前记者在哈尔滨市香坊粮库拍到的画面。

    记者:“这些粮食都卖了吗?”

    农民A:“家里还多着呢。”

    记者:“家里还有多少?”

    农民A:“4万多斤。”

    农民B:“这粮食都想卖给国家。”

    农民C:“如果我们不往这儿送粮的话,我们那里卖3毛钱一斤,我们就白种了。”

    10年前时任哈尔滨香坊粮库主任孙政家对此非常感慨。

    “农民是不管早晚,非得给你送来不可。”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是谁看了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我们的粮食非常充足,我们粮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那么果真如此吗?十年之后的今天,记者再次来到了哈尔滨香坊粮库,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与十年前大不一样,首先闯进我们视线的是粮食专用线旁已经破烂不堪的路基。

    “每一年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这部分资金怎么来筹措的?”

    主任:“近十年多一点没有投入,国家和政府没有投入。”

    哈尔滨香坊粮库是一个国有粮库,按照有关规定,香坊粮库作为粮食骨干库,主要的职能就是替地方政府行使粮食调控职能和粮食储备职能。

    记者:“你们调控的这种职能能不能承担起来?”

    主任:“目前就看库存的量承担不起来。”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香坊粮库是当地最好的粮库,它的仓储能力为45万吨,也就是说这个粮库应该有一半以上的粮食是用于地方政府进行粮食调控和承担粮食储备任务的,那么香坊粮库实际的储备又是多少呢?

    主任:“现在储量,哈尔滨地方储量仅1.1万吨。”

    记者:“这一万一千吨粮食是什么概念?”

    主任:“这一万一千吨粮食是政府为了应急,怕出现危机的时候,是供应市民菜,主要是奔着菜去的,它是属于大豆,解决豆制品、解决豆油加工。”

    记者:“小麦、大米你们这个粮库有没有?”

    主任:“没有,这个储备都没有。”

    记者:“一旦出现特殊的情况怎么办呢?”

    主任:“这个就不好说了。”

    这样的库存显然已经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1.1万吨的大豆储备,与45万吨的仓储能力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记者:“一万一千吨大豆如果要是平摊给哈尔滨的市民,402万人,能够他们吃多长时间的?”

    主任:“这个也就够三天,这个三天只能是啥呢?只能是充实现有的菜,在其他菜稍微减少的情况下能够三天到四天,如果完全靠大豆当菜去饮食的话也就是一天。”

    明明有储备能力,为什么粮库空空?明明农民手中有粮,为什么粮库不愿意收购呢?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地方国有粮库目前已经没有财政补贴,但又承担地方政府的粮食调控,又要自负盈亏,自己发展,与此同时,因为铁路运输困难,粮库多收粮之后,他们也运不到省外,运不出去就赚不到钱。

    “作为我们这个粮库来说是个老粮库,整个设施都比较落后了,需要更新、需要改造,这样的话得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收购农民手里的粮食。”

    采访时记者发现,粮库设施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存放大量的粮食,时间一长,粮食很容易发霉,一方面粮食运不出去,另一方面,储存条件的恶化让粮库不敢大批量收购粮食,从而导致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建三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它的储备能力50万吨,目前它的经营完全是靠将库房租给中央储备和为粮食加工企业保管粮食,赚取租金和保管金。

    李主任:“现在有中央储备粮是58866吨,这一块国家可以给一块补贴,每吨是78元,我们这利润一块每年能有400多万。”

    佳木斯前进国家粮食储备库,它的储备能力是45万吨,2006年,他们只从农民手中收购了36400吨水稻。

    “粮库如果多从老百姓手中多收粮,你们会亏吗?”

    “我们现在粮库基础设施条件也非常差,没有国家投资,而且你也看了,没有硬化地面,硬化地面都是过去76年建库,条件非常差,所以想给老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我们也难以承担。”

    河南省周口市把农民、粮库、加工企业相连形成一个农业发展的产业链

    基础设施陈旧、交通不便,让黑龙江的一些国有粮库陷入了困境,粮食收的少,种粮农民的利益没法保证,粮食收的多了,又实在没有储存能力,一旦发霉变质,损失全得粮库扛,如何让粮食储运企业走出这种两难的境地呢?记者又来到了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周口市,发现这里的做法与黑龙江有很大不同。

    6月12日,记者来到河南省项城国家食储备库,在这里记者看到,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民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忙着卖粮,有的开着大汽车,有的推着小推车,看上去非常热闹。

    记者:“大概有多少?”

    农民:“有十吨。”

    记者:“你觉得这个价格怎么样?”

    农民:“中,可以,就是放心,搁在家里,老鼠打,对不对,搁在这儿放心。”

    记者:“每年这个粮食好卖吗?”

    农民:“好卖。”

    记者:“你一共产了多少?”

    农民:“能有一千多斤。”

    记者:“都往这儿卖?”

    农民:“对。”

    在拥挤的卖粮大军中,有个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一个人拉着车,车上的粮食摞的很高。在记者的帮助下,老人穿过车水马龙的卖粮队伍,排到了最前面,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经过过秤,质检,老人把这一千斤粮食就卖掉了。

    记者:“价格是多少?”

    老汉:“价格0.71元,评上二级麦。”

    随后,老人拿着票据来到取款处,卖粮的票据在这里可以当场兑现。

    “当天都可以拿到钱。”

    “今天卖了多少钱?”

    “653.2元。”

    同样的场面出现在沈丘中央粮食储备库,前来卖粮的农民排起长长的队伍,从门口一直排到了公路上。

    外面热闹,里面更加火爆,粮库里面挤满各种卖粮的车辆。

    在项城市李寨镇金谷粮油公司,它是当地设在乡镇里的小粮库,记者看到粮库门前送粮的各种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将整个一条路堵的水泄不通,粮库里面已经卖完粮食的群众排起长队,正在准备取钱。

    为什么周口的粮食收购会如此火爆呢?在这里记者发现,原来这里的农户和粮库之间有一个约定,他们把这个约定叫做订单合同。

    “周口的定单小麦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说优质种子定单的生产。”

    张继林:“另外一块就是近年来我们围绕小麦的加工企业、收储企业搞定单种植。”

    66岁的赵永德是沈丘县纸店镇白果村一名普通的农户,全家4口人,共有3亩麦田,今年小麦大丰收,赵永德的小麦亩产近1000斤。

    记者:“那您这个订单农业,和哪来签这个单子的?”

    赵永德:“粮食库这边下来负责人,跟个体户签订了合同,上去交张卡,把小麦收上来之后,用这个卡到镇上直接交了。”

    赵永德告诉记者,粮库与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是在两年前开始的,由于小麦市场价格每个时期都有变化,在市场价格会高于最低保护价的时候,很多农民的心里就会对到底是按保护价出售粮食,还是把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把握不准。

    “开始的时候,群众不认识,不理解,不认识不理解好象不相信这个,因为没有通过实践,没有得到好处。”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2005年河南省开始全面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开始与粮库签订协议,给出了优惠条件,委托粮库以每斤高于最低保护价的5%――10%的价格大量收购小麦。

    “我们这个最低保护价,直接收农户的是0.72元,二等粮,但是我们从中储粮拍卖过来的粮要,目前来看,要达到0.760元到0.765元。”

    河南莲花面粉有限公司是一家特大型小麦加工企业,总经理郑德洲拿着一沓与沈丘中央粮食储备库签订的合同告诉记者,这份合同给3方都带来了好处,首先粮价提高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卖粮不用愁,其次,粮食加工企业减少了交易成本,收购粮食的质量也有了保证,加工出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第三,粮库的保管费交易费有了保证,三方同时获利,把农民、粮库、加工企业相连,形成一个农业发展的产业链。

    “在三月(份)把剩余的粮基本上收完,所以农民现在,他是高兴的。”

    与黑龙江省的建三江相比,河南省的交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在加上推广的订单农业,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普遍增高。

    张继林:“我们主要是想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解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另外一个是解决发展优质小麦的问题。”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河南省周口市 2006年共收购农民的小麦22.87亿斤,二等粮占粮食总量的90%以上,而订单农业正处于逐步推广阶段,仅以沈丘县为例,小麦收获面积100万亩,其中订单小麦60万亩。

    记者:“那你们这个种子拿回来是需要购买还是直接去领取就可以了。”

    赵永德:“拿钱购买,这个购买种子的价格,这个钱也普通比种子少了几分钱。”

    赵永德告诉记者,因为种子是粮库提供的优质高产小麦,为了达到收购的标准,政府、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时刻要保证粮食的质量,所以经常下来监督指导,农民只负责种好粮,其他一切都不用发愁。

    “转变太多了,农民得到实惠了,收入也多了,再一个卖粮也容易了,这个现金结帐也还结的及时了,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半小时观察:粮食安全从细节开始

    粮食安全,谁都知道是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在每个种粮农民、每家粮食企业看来,它又是实实在在关系到眼前的利益。如果种了粮食卖不出去,收了粮食运不出去,时间长了,种粮农民只会越来越少,粮库只会越来越空。

    粮食产业是一台复杂的大机器,如果油路给堵上了,油箱上又被捅了个大窟窿,白白在漏油,运转时间长了,难免会带来安全隐患。修补这样一台有毛病的机器,除了往里面加油,还要及时检修、更换磨损了的零件,把松掉的螺丝给拧紧了,把堵塞的油路给疏通了。而更重要的是,进行技术改造,合理配置,让机器运转顺畅,不要等机器停了,再想办法,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亡羊补牢,很可能就为时已晚了。同样是粮食的主产区,为什么河南的周口会走在前列,而黑龙江的建三江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我想,这个问题,当地的农民要思考,而粮食主管部门更得好好想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